黑米为黑稻加工产品,属于糯米类,是由禾本科植物稻经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类特色品种。稻粒外观长椭圆形,稻壳灰褐色,粒型有籼、粳两种,粒质分糯性和非糯性两类。糙米呈黑色或黑褐色,营养丰富,食、药用价值高,除煮粥外还可以制作各种营养食品和酿酒,素有“黑珍珠”和“世界米中之王”的美誉。#!具代表性的陕西洋县黑米、自古就有“药米”、“贡米”、“寿米”的美誉。
黑米种植历史
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而名贵的水稻品种。相传距今二千多年 前的汉武帝时,便由博望候张骞#!先在陕西洋县发现。
每年秋后,黑稻一旦成熟登场,家户煮稀饭尝鲜。米汤色黑如墨,喝到口里有一股淡淡的药味,特别爽口合胃。时间一长,人们有了吃黑米的丰富经验。煮稀饭时投入天麻、银耳、百合、冰糖之类,胜似琼浆玉液,作为待客佳餐。头晕、目眩、贫血病人常食,症状明显减退。尤其适合腰酸膝软、四肢乏力的老人进行食疗,故黑米又叫“药米”之称。
营养介绍
黑米和紫米都是稻米中的珍贵品种,属于糯米类。主要营养成分(糙米):按占干物质计,含粗蛋白质8.5-12.5%,粗脂肪2.7-3.8%,碳水化合物75-84%,粗灰分1.7-2%。用黑米熬制的米粥清香油亮,软糯适口,营养丰富,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因此被称为“补血米”、“长寿米”等;中国民间有“逢黑必补”之说。黑米熬制的米粥清香油亮
黑米的功效
中医认为黑米有显著的药用价值,古农医书记载:黑米“滋阴补肾,健身暖胃,明目活血”,“清肝润肠”,“滑湿益精,补肺缓筋”等功效;可入药入膳,对头昏目眩、贫血白发、腰膝酸软、夜盲耳鸣症、疗效尤佳。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因此,人们俗称 :“药米”、“长寿米”。由于它#!适于孕妇、产妇等补血之用,又称“月米”、“补血米”等。历代帝王也把它作为宫廷养生珍品,称为“贡米”。
现代医学证实,黑米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补益脾胃,益气活血,养肝明目等疗效。经常食用黑米,有利于防治头昏、目眩、贫血、白发、眼疾、腰膝酸软、肺燥咳嗽、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肾虚水肿、食欲不振、脾胃虚弱等症。由于黑米所含营养成分多聚集在黑色皮层,故不宜精加工,以食用糙米或标准三等米为宜。按照营养专家黎黍匀研究,黑米的生命力指数为7.7021,食物防病指数为36.05,具有较强的保健功能。
黑米所含锰、锌、铜等无机盐大都比大米高1~3倍;更含有大米所缺乏的维生素C、叶绿素、花青素、胡萝卜素及强心甙等特殊成分,因而黑米比普通大米更具营养。多食黑米具有开胃益中,健脾暖肝,明目活血,滑涩补精之功,对于少年白发、妇女产后虚弱,病后体虚以及贫血、肾虚均有很好的补养作用。
黑米在煮吃之前,应提前浸泡12小时左右,浸泡的水不倒掉,直接煮上1个小时左右,这样容易使得黑米里面的营养全部释放出来,更容易煮烂,更方便人体的吸收。未煮烂的黑米不要吃,不好消化,而且吃多了会消化不良,严重者会引发急性肠胃炎。
黑米粥的做法
做法一
材料:黑米60克。
做法
1、黑米60克。
2、将黑米洗净,在碗中浸泡5——6个小时,放入紫砂炖锅中,炖一个晚上。第二天开锅就可以食用了。
做法二
材料:黑米;白米;红糖,红枣十颗,干玫瑰花苞十几条。
做法
1、将黑米白米按1:1的比例,洗净,加水浸泡一夜,方便熬煮。
2、将米倒入电饭锅中,加开水熬煮,一定要一次把水家足。
3、等待粥煮开时,将红枣洗净去核,切成丁,玫瑰花苞去蒂,将花瓣分开,备用,粥煮开后,将红枣加入一同熬煮,至米粒涨开,煮至粘稠时,将红糖放入,溶化。
4、起锅前将玫瑰花瓣撒入,搅拌均匀即可。小诀窍“煮粥没诀窍,上下三十六搅”,粥煮开后,一定要不时搅拌,以利于受热均匀,并使粥不粘锅。
做法三
材料:血糯米,黑米,冰糖。
做法
1、血糯米,黑米混在一起,血糯米要比黑米多些,加冷水泡至少15分钟。
2、倒掉水,再加冷水泡10分钟,再倒掉,再加冷水泡10分钟后直接放入锅中,加冰糖适量,小火煲煮,米胀开,糖化入粥即成。
血糯米是带有紫红色的种皮的大米,因为米质有糯性,所以称为血糯,天然的血糯米经过温水浸泡后,由于种皮的红色素被水溶液慢慢溶解,会逐渐出现紫红色水溶液,随时间延长,红色越来越浓。并在煮熟后,红色种皮会与胚(米粒)分离。
做法四
材料:黑米适量,桂圆若干颗,红枣若干颗,桂花适量,大米适量。
做法
1、干红枣洗净桂圆剥皮。
2、黑米和白米3:1的比例煮开。
3、软烂的时候加入红枣,桂圆,桂花煮十分钟。
4、最后可加些冰糖调味。
做法五
材料:红枣8颗,桂圆干16颗,黑米30克,大米70克,水适量。
做法
1、黑米,大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半小时。
2、红枣和桂圆干用水冲洗干净。
3、黑米,大米加入到陶瓷煲中,加入适量清水,中火煮开,将红枣和桂圆干加入,转小火熬制45分钟左右。
2、假冒的血糯米是以劣质大米,通过紫红色的颜料染色而成。#!明显的区别是浸泡在水里后,水质变红的速度明显快于血糯米真品,多洗几次就会露出白米的原形,而且烧煮后没有红色种皮出现。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会议合作、活动报道需求可联系彭先生:1882004198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