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出行要保暖 春节期间注意春捂防病

家庭医生在线 02月04日

春运期间,旅客大部分需要跨市甚至跨省出行。水健康提醒长途旅客要注意保暖防寒,以防患病。过年期间虽然已经过了立春,迎来来了春季,但是初春春寒仍在,还是要继续保暖,注意“春捂”。那么,什么是“春捂”?“春捂”要捂哪里?“春捂”要捂到什么时候?春节健康出行,快跟着水健康小编来看看如何“春捂”吧。

什么是“春捂”

“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子儿脸,一天变三变”。

为啥要“春捂”?防“寒邪”入侵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还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这时如果过早减去衣物,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

许多疾病发病高峰与冷空气的到来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应在气象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小时增加衣服。过早脱掉外套,一旦气温降低,风邪、寒邪会通过毛孔进入机体内部,使人体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难于适应,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春季传染病。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

水健康提醒体弱的老人、女性和慢性病患者,不要以一天的最高气温来选择当天的衣着,特别要防早晚温差大,在早晚和室内照射不到阳光的地方,最好多穿一件外套,适当“春捂”防寒。

“春捂”捂哪里?颈腕背脐腿

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春捂是最好的预防措施。那么,春捂最应该“捂”哪些重要部位呢?捂好颈部、背部、手腕、肚脐和小腿。

在脖子后面有个穴位叫“大椎穴”,几乎所有的阳经都要从大椎穴经过,在此汇聚。如果大椎穴受寒,会导致人体阳气被阻遏,不利于气血运行,更不利于脑部供血,所以早晚气温低时可穿有领衣服或者围丝巾,体弱者出门要避免头部着凉。

中医认为背部是“督脉所过”,属阳,背部着凉则阳气受损。因此,注意背部保暖也是很重要的。在单衣上套件毛背心是比较合适的穿法,如果怕热,穿件风衣也不错。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而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能够强化脏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另外,还可在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和胸骨下剑突连线的中点处热敷,有助于胃肠保暖。

有些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这种表现属于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春捂”捂到日均气温超15℃时

当然,“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应遵循适当原则,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

在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此外,要使身体能够适应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更重要的是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多进行室外活动,或散步、或做操、或练拳、或参加其他体育活动。

“春捂”一般以15℃为临界温度,当平均气温超过15℃时,就可以脱掉厚外套了,否则可能会对健康不利。

春节期间,除了“春捂”,还要注意这些:

1、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建议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好利于出行的天气,合家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2、天气冷时及时增衣,天气暖和时也应适当“春捂”,以避免外感风寒;

3、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

4、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菠菜、韭菜、芹菜、油菜和胡萝卜等;果品有栗子、红枣、枸杞和菠萝等。此外,春季还需调养精神,制怒养肝,以防春火萌动。

分享
相关资讯
健康日日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