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频道老年生活

盘点关于人参的四大误区

家庭医生在线 12月10日

人参的功效与作用早已为人所知,中医认为,人参性味归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被誉为“百补之王”,因此它才会作为冬季养生和进补的首选。最适合老年人服用的人参是红参,它的主要功效: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疲劳、抗辐射、抑制肿瘤、调整人体内分泌系统。红参适合于老人、久病体虚者。人参虽然大补,但是吃得不对,不仅对身体无益,反而还可能损及健康。那么人参应该怎么吃最好?日常又有哪些对人参的常见误区?

人参最佳吃法

煎汤饮用

取5-9克人参,切成药片,洗净放入砂罐中,加入清水(以高出参片2厘米为准)浸泡0.5-1小时,加盖用小火煎1-1.5小时,即可取汁饮用。单服或冲服,如将人参同中药一起煎服,就不能发挥人参应有的功效。

生含细嚼

每次用人参片1-2片,放入口中慢慢嚼烂噙化。将人参片直接含在口中,边嚼边咽,最后连渣全部咽下。这种含服法除有滋补强壮作用外,对于老年人肾虚等,有良好的疗效。

隔水炖服

将参片5-8片放入小碗,加适量清水,盖好后放入加有冷水的锅中,隔水小火蒸半小时至一个小时,炖透后先饮汤汁,再将渣嚼碎咽下。

浸酒饮服

自制人参酒多用于强壮、大补元气,延年益寿。取整枝人参10-20克,浸入500毫升白酒中,密封,每天将容器振摇一次,两周后即可服用。每次10-25毫升左右。

加蜜煮服

将一支白参掰碎置于沙锅当中,加水煮至白参变红、水含苦味时,再加一匙蜂蜜加以搅拌,使二者的有效成分合而为一。此汤称为人参蜜汤,毎天早晨饮一大盅,既壮阳又治病。

泡茶饮服

将人参5-8片放入保暖杯中,加热开水闷泡约一刻钟后即可代茶饮用,泡3次后,待汤味变浅,可将汤带渣一同服食,如果是消化能力较差者可去渣。日用量为3~5克,可以加糖,但不宜与茶叶同泡。

研末冲服

将人参切碎成为细末,每日每次1克,用温开水送服,或用开水调成稀糊服下。

人参制品

可制人参丸。将人参干燥后粉碎,用蜂蜜搅拌,制成人参丸,早晚用温开水送服,每次2克。

还可制人参蜜饯。用蜂蜜和人参制成。先把人参放在瓷锅或沙锅内煮软,然后用蜜溃透,呈深红色,其味甘美,每日服用2~3片。

较为常见的还有人参糖,把人参和白糖放在一起装入沙锅内,加适量清水,煮开后用文火煮至糖块状,服用后滋补效果很好。

值得提醒的是,在服用人参的同时,不要吃萝卜、绿豆、或饮茶,以免影响补力。如发生感冒发热等疾病,或者因服用不当产生腹胀、食欲不好等副作用时,应暂停服用,也可炖服萝卜、绿豆减轻症状。

对人参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喝人参炖鸡汤是最好的滋补方法

中国民间流行一种滋补方法,就是入冬时用人参炖鸡汤喝,人们常常认为这是滋补最佳的方法。最近几年专家研究发现,胃酸过多者、胆道疾病者、肾功能不全者、高血压患者、高血脂患者、糖尿病患者这几种人不宜喝鸡蛋汤。

其实吃人参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泡水喝、也可以直接嚼服、含服、水冲服、加水炖服、配伍中药炖服等,这些吃法都可以起到很好的进补效果。

误区二:吃人参上火

很多人都认为“吃人参上火”,实际上,这种观点极其偏颇,是对人参的最大误解。很多人吃完人参后上火最大的原因就是吃的过量了。但人参的药力大,千万不能超量服用,否则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就会出现流鼻血、生口疮等现象。具体吃多少量,应遵循医嘱。

误区三:夏天不能吃人参

有人说,夏天不能吃人参,否则上火,这种说法非常偏面。专家认为,夏天是可以吃人参的,只要在服用人参的时候,注意种类和数量上跟冬天服用上略有区别就行。

人参有以鲜参、白干参(生晒参)、红干参(红参)、参须、人参粉以及人参皂苷片为代表的人参制品。夏天可吃的人参种类比较多,例如:鲜人参、生晒参、参须、人参粉、人参皂苷片等等。红参也是可以吃的,但是一定要控制它的数量。例如:冬季吃红参的量是5克以内,夏天则控制在3克以内。

这一点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而定、不同疾病等灵活掌握。例如,南方人经常吃人参,只要不超量,一般是不会上火的;而东北人常吃人参,即便是与南方人相同的量,也会有一部分人会上火。

误区四:中国人参不如高丽参和西洋参

中国人参主产区在长白山西坡及余脉,高丽人参主要产区在长白山以东和以南余脉,他们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不是太大。我国专家曾用中国红参和韩国高丽参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参各项指标含量大多高于和接近高丽参。

有人认为西洋参价格比中国人参高,所以认为效果肯定会更好,其实并不然,韩国一家人参科研机构研究各种参的有效成分如下:日本人参19种,西洋参28种,中国人参30种。我国专家研究发现,中国人参有效成分达56种。

(责编:潘玮璐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相关问题
相关健康数据
热门头条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