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频道老年生活

有追求的老年人生活更幸福

转载 09月25日 来源:光明网

按照中国的历史习俗,人到了晚年就讲享福,要全心过好晚年幸福生活。总的来说,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

1

要想晚年幸福先要端正幸福观

目前社会上仍有些人对“如何过好晚年幸福生活”这个问题存在四种负面认识:一是用旧观点来看,认为退了休就要靠子女享清福,坐吃俸禄,整天在家里坐着懒老椅看电视,与孙子孙女玩玩;二是用消极态度看,认为“人到退休万事休”、“退了退了,一了百了”,整天对着墙发呆无聊,无所事事;三是用片面观点看,认为退了休,就不要再出来工作办事和服务社会,否则会伤精神、坏身体,得不偿失,享不到福;四是用失落感来看,认为退休干部在岗时,基本都有“一官半职”,退休后由于各方面的落差,对幸福的看法,也变得虚无了。上述四种看法都是片面肤浅,心态不正常,认识不正确。

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幸福观呢?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幸福?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幸福?又通过什么方式方法来实现幸福?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正确对待,要紧贴时代主旋律,紧跟时尚,从下列三个方面去认识幸福观:

一、从影响力来看。现实情况告诉我们:老年人是有丰实的人生阅历,他们走过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在社会建设中,他们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生经历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品质。因此,人们对他们有一种责任感和崇敬感。他们说的话、讲的道理会有影响力。

二、从作用效能来看。现实的社会情况是:不少老年人在家庭、社区、社会方面,能为建设文明城市做很多事情、作用很大。首先,在建设和谐家庭方面,他们是长辈,在亲情、道德、传统等方面有优势,在建设和谐家庭中可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能成为建设和谐家庭的引导者,是中华优秀家风的传承者,是家庭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其次,在建设社区(家园)方面,有些老年人在离退休之后,继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参与社区各种慈善活动和建设优雅文明家园,成为文明家园的辛勤园丁;再次,有些老年人有丰实的人生经历,有洞察是非、分辨真伪的能力,他们在离退休之后能够继承老当益壮、自强不息、身体力行的精神,参加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

三、从正能量来看。什么是老年人的正能量?就是他们身上的智慧优势和经验优势,特别是一些学术性、专业性领域的干部,到了退休年龄正好是思想最成熟,技术最精通,最容易出成果的时候,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余热。从能量的角度来数,可称之为“余能”,需要继续奉献,服务社会。

总的来说,只要每个老年人能按照上述“三个从”来考量自己、珍惜自己、充实自己、发挥自己,继续以老当益壮、身体力行的精神,参与家庭、社区、社会的建设,坚持用正确的幸福观来指引自己,就能使自己晚年生活过得充实和幸福!

2

有了正确幸福观就会坚持活动

俗语讲:“生命在於运动(活动)”,即是说:“没有活动,就没有生命”。一切事物的生存和法则,都要依赖自身的活动,停止了活动,就等于停止了生命。特别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理、心里都在变化和进步。以往“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却是“人生七十正当时”。所以,现在不少干部在退休后,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以自己身体、精力的实际情况,继续工作,参加社会各种活动,过着真正的幸福晚年生活。

总之,只要你在退休后,能真正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你就不会坐吃俸禄;在你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出一分力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可活动的内容很丰实、范围很广、方式方法很多。在活动范围方面,你可以参加关工委、学会、协会、校友会、联谊会等以老人为主体的组织,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我个人为例证:我是在1990年退休。刚退休时感到生活空虚无聊,便主动要求组织安排一点工作给我做。相关领导根据我工作能力,推荐我到今古洲经济开发试验区当顾问,一干就是6个年头,到1996年才正式退出开发区。在我离去开发区前两年(即1994年),我便被南方大学新会校友推荐我为该会会长,到现在一干又是20个春秋。开始,有些“好心人”得知我要做会长,便叫我不要做这样的“笨事”。当时,我内心笑着回答说:“我觉得能为校友们做点事,建立一个有利于晚年养生、聚会交流的平台,就算我为社会做义工也好吧!”为此,20年来我一直尽心尽力,协同几位副会长,搞好校友会会务建设。

坚持活动必能“双赢”

佛教因果论常言:“种瓜得瓜,种果得果”。它与世人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相同。至于老年人晚年的养生之道,道理也是一样。总之,用正确的幸福观去指引养生,晚年生活就丰实充实、幸福快乐,否则就空虚无聊。这里选用两位社会著名人士的事例,来论证这个道理。

比如,香港著名影视大亨邵逸夫,他的养生秘诀有三条:一是勤奋工作,二是笑口常开,三是日含人参一片。他对人常言:“我的最大乐趣就是工作,只有保持工作才能长寿。总之,晚年小劳有益健康”。所谓小劳,就是适度劳动。古今中外的寿星,大多数是勤于小劳的实践者,邵逸夫是其中之一。他除了健身养生之外,还注意健心,具体内容有“三不做”:一不赌钱,二不喝酒,三不做不正常(有刺激性)的事。所以,他一直保持开朗的心态,同时还宽厚和乐于助人,又常以爱待人(他已给内地捐资数十亿港币,兴建了5000多个项目,创立“邵逸夫奖”,基金高达50多亿港币),真是站得高、望得远,既益社会,又益自己。所以他能活到107的高龄,才安详离世。

又如,北京大学当代著名法学家、犯罪学家康树华教授,出生于1926年,至今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依然耳不聋、眼不花、面色红润,反应敏捷。他两力(精力和体力)良好,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全靠他有正确的人生追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他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就到书房工作,伏案写作,上下午各打一小时太极拳,并坚持午睡,还经常应邀到大学讲座,参加学术研究,生活像年轻人一样充实。由于这样,他把一切烦恼、痛苦、疾病都抛到九霄云外,快快乐乐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上述两个事例,有力地说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只要在正确的幸福观指引下,过着有追求、有规律、有内容、有活力的生活,就能充实幸福、健康长寿!

(责编:邹春媚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相关问题
相关健康数据
热门头条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