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关闭功能不全,胃液中的盐酸、胃蛋白酶、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等炎性改变的疾病。胆汁反流性食管炎则专指胆汁反流引起的食管炎而言。本病好发于食管中下段,以下段为最多。自内镜广泛开展以来,本病的确诊率逐年增加,其中以中年人居多,男女均可发病。根据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学“呕吐”、“噎嗝”、“胸痛”、“反酸”等病范畴。那么,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一般治疗
1。抬高床头一般将床头抬高10-20cm。
2。饮食方法餐后应直立位或散步,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借重力促进食物排空;忌高脂、辛辣食品及酸性饮料,巧克力、咖啡、烟、酒等亦应控制。
3。肥胖者应注意减轻体重。
二、辨证论治
(一)肝气犯胃
1。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晨起口苦,时有呕吐、吞酸、胃灼热,胸骨后灼热或灼痛,每因情志因素而增减,食欲不振,大便不畅,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2。病机分析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故见呕吐、吞酸、胃灼热;晨起木气盛,胆气逆,故口苦;肝气不舒,故见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气郁与情志关系密切,故诸症随情志因素而增减;肝气乘脾,脾失健运,故食欲不振;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故大便不畅;舌边红,苔薄腻,脉弦乃肝气郁结之征。本型胆汁反流较轻,反流液以胃酸为主。
3。治疗宜疏肝和胃,理气解郁。
(1)中药汤剂:常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方解:柴胡、枳壳、白芍疏肝理气,厚朴、紫苏行气开郁,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和胃降逆止呕。加减:加乌贼骨、浙贝、煅瓦楞以制酸;若嗳气频繁,加沉香、白豆蔻;若气郁化火,心烦口苦咽干,可合左金丸清热止呕;若腑气不通,大便秘结,加大黄清热通腑;若精神抑郁明显,失眠较重,可加香附、郁金、合欢花、夜交藤。亦可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①逍遥丸,每次9g,每日2次。②胃力康,每次1包,每日3次。
(3)针灸:取中脘、内关、期门、太冲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4)耳穴贴压;取肝、胃、食道、贲门、皮质下、交感以疏肝利胆、理气解郁、疏利食管、降逆止呕。先压一耳,3天后换另一耳,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每次每穴揉按15秒钟左右,每日3~5次,15天为1疗程。
(二)胆胃郁热
1。临床表现胁肋不适,胸骨后疼痛,恶心、吐酸,厌油腻,口渴喜冷,口苦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2。病机分析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或恣食辛辣,致湿热内生,胃热炽盛,故口臭;胃失和降,胆气上逆,酸与胆汁上泛,故胸骨后疼痛、恶心、吐酸、口苦;胆胃不和,故见胁肋不适,厌油腻;热盛伤津,故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胆胃郁热之征。此型胆汁反流较重,反流液中有较多胆汁。
3。治疗宜清胃泻火,降逆和中。
(1)中药汤剂:常用清胃散合四逆散加减。方解:方用苦寒之黄连直泻胃腑之火,升麻、柴胡散热解毒,兼引诸药入阳明及少阳之经;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合用清热泻火,凉血滋阴;白芍配柴胡疏肝解郁,枳实伍白芍平上逆之火,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泻火解郁,滋阴凉血,降逆和中之效。加减:便秘甚者,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喜冷者,可加石膏、知母,以清热生津;若胸骨后或剑突下灼热者,加白及、煅瓦楞以制酸并保护食管黏膜。
(2)其他药物:①胃力康,每次 l包,每日3次。②乌贝散,每次3g,每日3次。
(3)针灸:取内关、内庭、太冲以理气和胃、清泻胃火。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4)耳穴贴压:取胰胆、肝、胃、食道、贲门、十二指肠以疏肝利胆、清胃泻火、疏利食管、降逆止呕。先压一耳,3天后换另一耳,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每次每穴揉按15秒钟左右,每日3~5次,15天为1疗程。
(三)痰瘀内阻1。临床表现吞咽困难,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可减轻,精神抑郁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吞酸。舌紫黯,苔腻,脉弦。2。病机分析脾伤气结,水湿不运,痰浊内生;肝伤气郁,血行不利,瘀血内阻;痰瘀互结,故胸膈痞满,吞咽困难,甚则疼痛;精神抑郁则气郁加重,痰瘀更甚,故病情加重,精神舒畅则减轻;痰瘀内阻,则胃气不降,故见呕吐吞酸,嗳气呃逆;舌紫黯,苔腻,脉弦为痰瘀内阻之征。此型多病程较久,食管壁损伤较明显之患者。3。治疗宜开郁化痰,破结行瘀
。(1)中药汤剂:常用启膈散加减。方解:郁金、砂仁理气化痰解郁;沙参、贝母、茯苓润燥化痰,荷叶、枳实和胃降逆;丹参、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当归生地、养血润燥。共奏理气化痰,散瘀启膈之效。加减:若久郁化热,心烦口干,可加黄连、栀子;便秘者,加瓜蒌仁润燥通便;呕吐严重者,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加半夏、陈皮、旋覆花。
(2)针灸:取中脘、丰隆、膈俞、公孙以化痰活血、和胃降逆。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3)耳穴贴压:取胰胆、肝、脾、三焦、贲门、食道以疏肝利胆、活血通络、健脾化痰、疏利食管。先压一耳,3天后换另一耳,每次每穴揉按15秒钟左右,每日3-5次,15天为1疗程。
(四)脾胃虚弱
1。临床表现胃脘隐痛胀闷,泛吐酸水清水,纳呆,大便时干时稀,剑突下灼热,胃中嘈杂。舌淡,苔薄白,脉弱。
2。病机分析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皆可损伤脾气,使中气虚弱,而脾胃居于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若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故胃脘隐痛胀闷;胃气不和,故泛吐酸水清水、胃中嘈杂;脾虚失运,故纳呆、大便时干时稀;舌淡,苔薄白,脉弱为脾胃虚寒之征。此型反流很轻,反流液中很少见胆汁,也常无明显之胆道疾患。
3。治疗宜健脾益气,温中化痰。
(1)中药汤剂: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解: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配陈皮、茯苓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使清气升则浊气降;木香、砂仁温中醒脾,健胃消食;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健脾益气,温中化痰之功。加减:腹胀便溏者,加苍术、藿香以健脾化浊;纳呆食少者,加鸡内金、麦芽以开胃消食。
(2)针灸:取脾俞、内关、足三里以健脾益气、理气止呕。每日1 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3)耳穴贴压:取脾、胰胆、食道、十二指肠、交感以疏肝利胆、健脾益气、利食管、止呕逆。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先压一耳.3天后换另一耳,每次每穴揉按15秒钟左右,每日3~5次,15天为1疗程。
(五)胃阴不足
1。临床表现胁肋隐痛,口干咽燥,不思饮食,时有干呕,咽下困难,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2。病机分析肝气郁结,化火伤阴,或胃热伤津,致胃阴不足。阴虚木郁,故胁肋隐痛;胃阴不足,故口干咽燥,不思饮食;胃阴不足,食管干涩,故咽下困难;津伤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为胃阴不足之征。此型主要为病程较久,食管壁损伤较明显,但当前反流较轻,反流液中很少有胆汁。
3。治疗宜滋阴养胃,疏肝解郁。
(1)中药汤剂:常用益胃汤合逍遥散加减。方解: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甘寒生津,滋养胃阴;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补肝,以护脾胃;白术健脾,甘草调和诸药。加减:若神疲乏力,气阴两虚,可加人参、山药;若咽喉不利,胃火上炎,可合玉女煎。
(2)针灸: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取内关、支沟、内庭以益阴养胃,降逆止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3)耳穴贴压:取胰胆、交感、食道、渴点、贲门、十二指肠以疏肝利胆、滋阴潜阳、疏利食管、滋阴生津。先压一耳,3天后换另一耳,每次每穴揉按15秒钟左右,每日3~5次,15天为1疗程。
三、对症治疗
1。对胆系疾病予以利胆、消炎、溶石、排石等治疗。
2。提高LES张力,加强食管蠕动、增加食管酸廓清能力,可给予胃复安、吗丁啉、莫沙比利等。
3。黏膜保护剂硫糖铝可与蛋白质黏附在一起形成一层抗胃酸、胃蛋白酶及胆盐的生理屏障。PGE4则有助于维持食管黏膜的完整性,保护其深层黏膜免受酸、胆盐等侵袭,从而起到细胞保护作用。两者均可采取吞饮法服用使食管腔内药量增加。
四、扩张和手术治疗
当反流性食管炎导致食管器质性狭窄,进而造成吞咽困难,用一般方法不能缓解时,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可采用扩张疗法;当上述治疗方法无效,显示溃疡持续存在伴狭窄或食管上皮明显胃化或肠化者需考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