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腹泻指无任何细菌、病毒感染的腹泻,一般由胃肠功能过强(胃肠揉动过快)引起,本病是一种表现为不伴腹痛,持续性或复发性解软便、水样便的病症。按之有硬块,空腹症状加重。那么,功能性腹泻的病因有哪些?
流行病学
目前,功能性腹泻尚无权威性的流行病学资料,多数流行病学研究未将功能性腹泻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加以区分,因此,功能性腹泻的确切发病率仍不可知。在明尼苏达居民中非特异性腹泻的发生率为9.6%,而美国为4.8%。对功能性腹泻的病程与发作率没有确切的研究数据。
英格兰Bristol地区曾对当地居民针对粪便性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将连续3次排不成形便定义为功能性腹泻。根据这样的诊断标准调查发现,功能性腹泻更多见于50岁及50岁以上的妇女,其发病率达到3.1%,而50岁以下妇女的发病率为1.7%。由于50岁恰好是该地区的女性绝经年龄,因此,推测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女性功能性腹泻的危险因素之一。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学
目前,对功能性腹泻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少,饮食中一些不易吸收的碳水化台物,可能诱发患者腹泻。乳糖不耐受患者食用乳糖、“无糖”饮食中的果糖、山梨醇及甘露醇等都会导致腹泻。酒精可使小肠水、钠吸收障碍而引起腹泻。
肠道转运时间决定了粪便性状,真性腹泻患者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异常改变为肠道转运时间加快,功能性腹泻患者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异常,究竟是发生在小肠还是在结肠,是肠道动力异常还是敏感性改变尚不明确。IBS患者结肠转运时间的加快与小肠转运加快有关。小肠转运加快可使更多的未得到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进入结肠,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中含有短链碳水化合物和肽链,在被肠道菌群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前渗透活性很强。使肠腔内水分增多。小肠转运加快也使更多具有分泌效应的产物,如长链脂肪酸、双羟基胆酸等进入结肠,产生缓泻效应。
排便频率与结肠转运间不存在必然相关性,假性腹泻的发生更多是由于直肠敏感性增高。直肠敏感性增高的IBS患者无论是否有腹泻均表现为频繁的排便意图,排便频率通常与高敏感性膀胱引起的排尿频率增加有关。直肠敏感性可以通过催眠疗法得以改善,表明精神因素在发病中也有一定作用。
众所周知,急性焦虑往往可以导致腹泻,多数健康人群,尤其是年轻女性在应激状态下会影响排便习惯,但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情绪变化有促结肠动力的作用,但这种现象在正常人与腹泻患者中并无差异。相对于IBS而言,对功能性腹泻与慢性焦虑及应激状态的相关性研究仍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