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是脑出血发生的主要人群,以40—70岁为最主要的发病年龄,脑出血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血管的病变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大多数在动态下发病,如激动、疲劳等;少数人在静态下或睡眠中发病,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占多数。
脑出血发生前一般无预感,但极少数病人在出血前数小时或数天前有短暂的症状如头晕、头痛、肢体活动障碍或感觉障碍等。
1、基底节区出血
血压性脑出血好发生在基底节区,而该区又以壳核出血为最常见,其系豆纹动脉破裂所致,由于壳核出血经常波及到内囊,因此,以前临床上常称之为内囊出血,因内囊为重要的功能区,该部位的受损主要表现为:
(1)对侧肢体偏瘫:该侧肢体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甚至引不出病理反射,数天或数周后,瘫痪肢体转为张力增高或痉挛,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腱反射亢进,可引出病理反射。
(2)对侧肢体感觉障碍:主要为痛觉减退。
(3)对侧偏盲:意识清醒者,可查到对侧视野偏盲。
(4)凝视麻痹:多数患者出现双眼持续性向出血侧注视,但被动性地使头向同侧急转时,双眼可向对侧移动,这是因为大脑半球的侧视中枢受到破坏,使双眼不能向对侧活动,发病3~4周后此种现象消失。
上述4种为脑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也可称为“四偏”症状,此外,病人还可出现失语,失用,体象障碍,记忆力障碍,计算力障碍等,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出血量的大小,及是否损害下丘脑和脑干,出血量大时,迅速进入昏迷,甚至死亡,而检查不出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基底节区出血可分为内侧型和外侧型出血,内侧型出血的特点是意识障碍出现早而重,往往病人在发病初期就存在意识障碍,而偏瘫显示不重,当病灶向下发展累及丘脑下部时,体温调节中枢障碍而出现高热;糖代谢中枢紊乱而使血糖升高及出现尿糖;自主中枢受累而出现胃出血,心率失常,大汗;累及中脑出现眼球位置不对称等,外侧型出血的特点为意识障碍不重,而“四偏”症状明显,但是,如果出血量大或继续出血者,病情可加重类似内侧型出血的表现。
2、丘脑出血
主要为丘脑膝状体动脉或丘脑穿通动脉破裂出血,前者出血位于丘脑外侧核,后者位于丘脑内侧核,丘脑出血的症状和病情轻重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但该部位出血有以下特殊的表现:
(1)丘脑性感觉障碍:对侧半身深浅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或自发性疼痛,为Dejevine-Roussy综合征。
(2)丘脑性失语:言语缓慢而不清,重复言语,发音困难,复述差,但朗读和认读正常,此种失语也为皮质下失语的特征。
(3)丘脑性痴呆:一侧或两侧丘脑出血可出现记忆力下降,计算力下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
(4)体象障碍:右侧丘脑出血可出现偏瘫无知症,偏身失认症和偏侧忽视症等。
(5)眼球活动障碍:出血发生在丘脑内侧部,后连合和丘脑下部时,可出现双眼垂直性活动不能,或凝视麻痹等。
若出血量大时,除上述症状外,还因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出现类似于壳核出血的临床表现,丘脑出血量少者,除了感觉障碍外,无其他表现,有的连症状体征也没有,出血量大者为内侧型脑出血,病情重,预后不佳。
3、脑叶出血
大脑皮质动脉的破裂可导致脑叶出血,或称皮质下出血,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脑叶出血因病情不重,死亡少,诊断不多,而统计出的发生率较低,为5%,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脑CT及MRI广泛的应用,脑叶出血的诊断较多,因而发生率占脑出血的15%~20%,脑叶出血仍以高血压性为主占60%左右,其他为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血管畸形,血液病,抗凝治疗后,颅底血管网症等,脑叶出血的表现除了一般常见的表现外,其特点为往往出血量不多,病情不重,但发生局灶或全身性癫痫的几率多,经常表现为某个单纯的症状或体征,脑叶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取决于出血的部位,额叶出血可出现对侧偏瘫,运动性失语和(或)精神障碍,顶叶出血者的偏瘫较轻,而偏身感觉障碍显著,可伴对侧下象限盲,优势半球者可出现感觉性失语或混合性失语,颞叶出血者表现为对侧面舌及上肢为主的瘫痪和对侧上象限盲,优势半球可出现混合性失语,枕叶出血只表现为对侧偏盲并有黄斑回避现象。
4、脑干出血
原发性脑干出血占脑出血的10%左右,在脑干出血中,绝大多数为桥脑出血,少部分为中脑出血,而延髓出血极为少见,脑干出血主要系由于旁正中动脉和短旋动脉破裂所至,其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取决于出血量。
(1)中脑出血:突然出现复视,眼睑下垂,一或两侧瞳孔扩大,眼球不同轴,水平或垂直性眼震,同侧肢体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也表现为Weber或Benedikt综合征,严重者可出现去大脑强直状态。
(2)桥脑出血:典型的脑干出血,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眩晕,复视,眼震,眼球不同轴,交叉性感觉障碍,交叉性瘫痪,偏瘫或四肢瘫等;继而很快进入意识障碍,针尖样瞳孔,高热,大汗,去脑强直,呼吸困难等;可伴有胃出血,急性肺水肿,急性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严重者在发病时直接进入昏迷状态,针尖样瞳孔,去脑强直,呼吸困难,及伴有多脏器急性损害,部分桥脑出血可表现为一些典型的综合征如Foville,Millard-Gubler和闭锁综合征等,70年代以前,认为原发性桥脑出血几乎100%死亡,但是由于现代影像学的应用,人们发现桥脑出血有不少是小量的,这些病人有时表现为单个的症状如眩晕,复视,一个半综合征,面或肢体麻木,一侧或两侧肢体轻偏瘫等,其预后良好,有的仅遗留较轻的偏瘫或共济失调,有的甚至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3)延髓出血:表现为突然卒倒及昏迷,并很快死亡,部分轻者可出现双下肢瘫痪,呃逆,面部感觉障碍或Wallenlberg综合征。
5、小脑出血
占脑出血的10%,主要系因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动脉或小脑后小动脉破裂所致,至于哪条动脉出血的发生率高,未见统计,由于出血量及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分为以下3种类型:
(1)暴发型:约占小脑出血的20%,这类病人为一侧小脑半球或蚓部较大量出血,一般出血量在15ml以上,血肿迅速地压向脑干的腹侧及引起高颅内压,最后导致枕骨大孔疝,病人表现为突然出现头痛,呕吐,迅速出现昏迷,常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于脑疝,由于发病后很快进入昏迷,小脑及脑干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无法发现,故在急诊时很难诊断。
(2)一般型:约占小脑出血的70%,小脑出血量中等,出血量在5~15ml,病情发展缓慢,不少病人可存活,小脑及脑干受损的表现可以查出,病人突然发病,表现为头痛,呕吐,眩晕,眼震,呐吃及患侧肢体共济失调,意识仍清楚,如病情加重者,出现患侧周围性面瘫,展神经麻痹,眼球向对侧同向偏斜,角膜反射消失等;之后,部分病人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瞳孔缩小及生命体征变化。
(3)良性型:占小脑出血的10%,这类病人为少量小脑出血,出血量在5ml以内;或老年人中等量出血,但因老年人脑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因此,血肿占位性损害不严重,症状不明显,预后良好,病人大多数表现为突然眩晕,恶心及呕吐,有或没有眼震,但一般不伴有其他体征,因此,在进行脑CT检查之前,容易被漏诊或误诊。
6、脑室出血(IVH)
临床表现与脑室出血部位,侵入脑室的血量以及脑室受累范围密切相关,继发性IVH还合并有原发病灶的临床改变,轻度IVH患者可全无症状或稍有头痛呕吐,重度IVH由于血液进入脑室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常常出现异常增高的颅内高压,造成脑干的受压,扭曲损害,继发于丘脑出血的脑室出血常可造成上位脑干的直接受损,因此表现较为凶险,病死率高,常见的临床表现为:①剧烈头痛,呕吐,迅速昏迷;②四肢抽搐或瘫痪,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四肢瘫痪时常呈弛缓性,所有臆反射均引不出,也可出现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去大脑强直;③高热,脑膜刺激征阳性;④脑脊液呈血性;⑤CT检查脑室系统和(或)蛛网膜下腔高密度改变,可有脑室系统扩大;⑥生命体征变化明显,如呼吸深沉,后转为减速与不规则,脉搏缓慢,有力转为快速,微弱,不规则,血压不稳,高热时则病情危险,根据出血所波及的范围,是否有血凝块,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Pia研究发现,血凝块存在于两侧侧脑室或一侧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时,表现昏迷和严重的脑干功能受损,预后较差;而血块仅累及一侧侧脑室或脑室出血为液态不为血块时,病人的意识障碍程度较轻,常能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