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病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内伤性病症。临证表现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精神不振,烦躁不宁,面黄发枯,大便不调为特征。病久则易合并其它疾病而危及生命。所以,古代医家把疳病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那么疳病的病因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疳病病因:
多种病因可引起疳病,常见有伤食因素、正虚因素、用药过伤因素。
1、伤食因素:小儿饮食不知自节,过食肥甘厚味,生吃瓜果,或过于溺爱,缺乏喂养知识,妄投高营养的滋补食品,饮食不能按时定量,或婴儿期不能按时添加辅食,乳食的数量、质量不足,长期不能满足小儿机体需要,导致胃不受纳,脾失健运,时日渐久,气液亏损,形体日渐消瘦成疳。《婴童百问 疳症》云:“小儿脏腑娇嫩,饱则易伤,乳哺饮食,一或失常,不为疳者鲜矣。”强调“疳以伤得”,“疳因积成”。
2、正虚因素:小儿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肾常虚”,先天不足,形体瘦小,脾肾两虚,纳谷不香,食而不化。运化水谷精微力弱,不能荣养机体,形成疳病。或久病体虚,特别是呕吐泻痢等直接损伤脾胃的疾病,演化为疳。《幼科铁镜 辨疳疾》:“疳者……或因吐久、泻久、痢久、疟久、汗久、热久、咳久、疮久,以致脾胃亏损,亡津液而成也。”
3、用药过伤:患病过用苦寒攻伐、峻下之品,损伤脾胃亦可成疳。《小儿药证直诀 脉证治法》:“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