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的术语首先在1952年由Beaver等提出,当时主要指弓首线虫病(toxocariasis),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其他一些蠕虫如颚口线虫,四川并殖吸虫等也以幼虫为主要形式寄生于人体,并引起疾病。幼虫移行症可分为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两种,有时两者也可同时存在。皮肤幼虫移行症是幼虫虫体侵人人体的皮肤并长期在皮肤组织中移行,引起皮肤损害及游走性病变。
一、发病原因
皮肤幼虫移行症主要表现为匐行疹,病原为寄生于猫或犬的钩虫的幼虫,如巴西钩虫(Ancylostoma braziliensis),犬钩虫(A.caninum)等。棘颚口线虫的幼虫随感染的鱼被食入后和寄生于人体的钩虫如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的感染期幼虫也可引起该病。
二、发病机制
人体皮肤与被动物粪便污染的土壤接触后,感染性幼虫侵入皮肤,在真皮和粒层间以每日数毫米至数厘米的速度移行,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呈现出红色硬斑,局部出现皮损、水泡形成。经口进入人体的幼虫在肠道内孵出,进入血循环,但由于人体肠道不适合幼虫生长,幼虫不能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而窜行到皮肤,造成皮肤损害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三、病理改变
幼虫在皮肤组织内窜行,破坏完整的皮肤组织结构,引起组织溃疡、结节或肿块。组织学检查显示幼虫移行路径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被抓破后的皮损部位常可感染细菌,引发伤口化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