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临床类型,起病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2~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发生多器官较大量的出血和休克,出现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肝大。多见于青少年患者,病死率较高,1950年在泰国首先发现登革出血热,以后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加勒比海地区相继发生本病流行。
一、临床上可分为单纯的登革出血热及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两型。
1、登革出血热
临床表现在早期与典型登革热相似,但中后期登革出血热表现与登革热不同。本病一般会在发病后的3到5日时病情突然加重,具体表现为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腔、腹腔出血,皮肤变冷,脉速,昏睡或烦躁,出汗,肝大,皮肤瘀点或瘀斑,束臂试验阳性。
2、登革休克综合征
患者不仅发生出血,而且血压和脉压呈进行性下降,从而导致患者进入休克状态。开始时患者神智仍然可能清醒,但是如果不进行及时地治疗,则患者最终将于4到24小时内死亡,死亡之前逐渐地表现为恐惧、烦躁、谵妄和昏迷。
二、本病病程可分为发热期、休克期和恢复期。
1、发热期
本期的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头痛、呕吐、腹泻等。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以上,也有起病较慢而有2~4日的前驱症状如低热、头痛、恶心、厌食等。颜面潮红,咽部充血伴干咳。瘀点出现于第2~3病日,常见于面部前额或四肢远端,斑丘疹少见。束臂试验在瘀点出现前即呈阳性,可伴有严重腹痛及腹部有压痛。
2、休克期
严重患者常突然出现休克,常发生于第4病日(2~5病日),持续12~24小时,出现烦躁不安,四肢厥冷、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细弱,部分病人出现胃肠道大出血,皮肤大片瘀斑等,偶有昏迷,少数病人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脑水肿、颅内出血等。
3、恢复期
经及时抢救,患者可于休克、出血控制后1~2天好转,恢复迅速而完全,无软弱或抑郁现象。偶有心动过缓、过早搏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