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因刹车撞到头、走路不小心被硬物碰到,脑袋因此受到轻微撞击,当时可能并未觉得有任何不适。不过,专家提醒,如果在头部被撞的几周或半年后,开始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这很可能是患上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时最好到医院做个头部CT检查,以免耽误了病情。
“硬脑膜下血肿”短期难发现
24岁的婷婷是一名超市的收银员,她最近老是头晕脑胀,反应迟钝,记忆力也开始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工作与生活。在男朋友的陪同下,婷婷去到医院神经内分泌科检查,医生询问婷婷的病史,但身体一向健康的她,真的想不出自己有什么病。
医生随即又问婷婷之前头部是否有受过外伤,婷婷突然想起大概三个月前,因为路滑摔了一跤,头部碰到了墙上,当时眼冒金星,后来揉揉就好一些了。医生一听,建议婷婷做个头部CT检查,结果显示是硬脑膜下血肿,需要手术治疗。
听说要在头上开刀,婷婷被吓坏了,医生表示其实做的是微创手术,只需局部麻醉,在血肿中心处,将颅骨钻一个“一次性筷子头大小”的小孔,插入导管把积血引流出来就可以了,伤口很小,不会影响美观。术后一周,婷婷出院了。
解放军458医院神经内科方昭庚主任解释道,硬脑膜是包在脑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在硬脑膜及脑表面之间的出血叫硬脑膜下出血。通常按照受伤后出血的时间分为三种:72小时内为急性;三天后至三星期为亚急性;三星期以后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方昭庚主任表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往往是由于头部外伤引起的,由于起病缓慢,初期症状不容易被察觉,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硬膜下腔少量持续性出血,不断压迫大脑,这时患者才出现血肿压迫症状和体征,所以患者很难在短时间发现疾病。
容易与其他病混淆
由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没有特定的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偏头痛、颈椎病变、中风、神经衰弱、精神病、老年痴呆、脑瘤、心脏病、高血压、视力障碍眼疾等,而在没有做CT检查以前,对此类病人的头痛或失眠无法解释。
方昭庚主任指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不一定是撞伤之后才有,轻微外伤也可能导致,老年人尤其高发。因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大脑也跟着老化萎缩,连接硬脑膜与脑皮层之间的桥静脉被拉长,只要头部受到轻微的外伤就很容易被拉断,细小的脑表面与硬脑膜窦间的穿通小静脉撕裂,导致静脉反复缓慢的渗血,血肿量逐渐增多,压迫脑神经出现相应的症状。
“凡是有头部轻微外伤,3周后有头痛、作呕、一侧肢体无力、走路不稳的老年人,就要注意是否有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能。”方昭庚主任表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手术治疗是既安全又效果很好的,手术成功率在90%以上,术后恢复日常生活功能的几率高达80%以上。
CT扫描:增加儿童患癌风险
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儿童接受CT扫描,会明显增加患白血病和脑癌的风险,不过其几率并不高。研究人员表示,此研究结果并不意味着儿童要完全规避CT扫描。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比如诊断严重的头部损伤时,CT扫描是很关键的步骤。但是,这种扫描应该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且要将辐射剂量调到最低。
CT扫描从多方位吸收X射线,然后将它们汇聚到一起,形成扫描部位的横断面图像。跟传统的X射线技术相比,CT扫描需要更多的辐射剂量来完成扫描任务。在CT扫描技术快速推广的同时,人们对其潜在危害的担忧也随之上升。在美国,每年至少有400万儿童接受此类扫描,研究人员估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扫描检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或者可以用超声波或者磁共振成像等更安全且不涉及电离辐射的检查来代替。
有人研究了英国接受CT扫描的18万名儿童的记录,其中有74人得白血病,135人罹患脑癌,发现儿童做CT扫描的次数越多,接受的辐射量越大,患癌风险也就越高。研究人员还发现,15岁以下的儿童若接受2到3次的CT扫描,他们患脑癌的几率比普通儿童增加两倍;而5到10次的扫描,就会使患白血病的风险增加到3倍。不过,脑癌和白血病的发病风险是非常低的,即便患病概率翻了3倍,罹患此类疾病的概率仍然不高。
美国放射学会发表声明称,家长不要拒绝必要的CT扫描检查,尤其在可能威胁生命的情况下,如头部和脊柱损伤、肺炎并发症及胸部感染。不过,该组织同时也列举了CT扫描不是首选的状况,比如在怀疑孩子得了阑尾炎时,可先进行超声共振成像检查,如果仍不能确诊,再进行CT扫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