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是任何隆起结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在胃肠息肉,结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特别是直肠以及乙状结肠更为常见。结肠息肉的症状可以分为幼年性的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淋巴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对于结肠息肉的诊断,可以通过医疗仪器进行诊断,当然也有自我诊断的方法。那么,肠息肉该如何诊断,日常该如何预防呢?
结肠息肉的自我诊断
1、观察结肠息肉的数量
单纯息肉癌变的概率很低,而发生癌病的概率会慢慢增加。
2、看息肉的组织属性
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3、留意息肉的生长速度
良性息肉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但是假使在短期内迅速长大,并且直径大于2cm的时候就要警惕,因此癌变可能降临。当结肠息肉增生过旺的时候,发生癌变的概率将会高达42%至77%左右。
4、了解息肉的长相
那种体积较小由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与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4类结肠息肉最易癌变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也可广泛分布于全部结肠。因为结肠息肉没有明显体征,所以,内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的最佳方法。
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有关。通常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腺瘤大于2cm,癌变率就大于50%。专家指出息肉体积较大;不带蒂的息肉;息肉呈多发性;息肉形态扁平,或者呈现分叶状的四类状态的息肉癌变可能性较大。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结肠息肉,一旦发现,患者都不可掉以轻心,应采取治疗措施,或者定期复查,密切注意病变动态。
合理饮食并定期检查
结肠息肉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病变,它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30多岁就得大肠癌的年轻人增多,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有关。
经过腌熏等加工的食品也是当今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这类食物往往含有一定的致癌成分。为此,饮食清淡,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海鲜、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还要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产生。对已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定期做例行检查,也是发现息肉癌变的重要措施。
治疗结肠息肉的偏方
【方药】党参、黄芪、赤芍、桃仁、白芍、莪术、黄药子、枳壳、甘草各9g,薏苡仁60g(先煎)。
【适应症】右下腹包块,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多,头晕目眩,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苔薄,舌体小色淡,脉细弱。证属脾虚气弱,秽浊瘀血互结,凝滞于肠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结肠息肉验方
【方药】乌梅、党参各15g,黄连5g,僵蚕10g,当归、赤芍、地榆各12g,牡蛎24g,甘草6g。
【适应症】多发性肠息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