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降压治疗需掌握的要领

家庭医生在线 2014/3/5 9:59:23 举报/反馈

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多,高血压的患病率一直在持续增高。许多严重危害健康与影响寿命的心血管病与高血压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包括脑溢血、脑梗塞、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眼底血管病等。

降压治疗效果显著。多年来,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反复证明,降压治疗可显著减少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譬如说,可减少心力衰竭50%以上,减少中风35%,减少冠心病事件25%等等。

如何降压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病保健康的目的呢?对照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高血压病人应配合医生,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要掌握好正确要领:

要及早

约一多半的早期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无不适,这些患者容易对血压升高掉以轻心、放纵不管,而此时正是降压防病的好时机。

研究发现,在高血压病的早期,即尚未出现心脑血管损害之前,开始降压治疗获益最大,效果最佳。当高血压已引起心梗、心脏功能损害、肾损害、脑梗塞等疾病之后才开始降压治疗,大部分病理变化已不能逆转。相应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受到损害,而这种损害本身就会显著地影响疾病的进展过程与患者的预后,这是降压治疗难以左右的,也就是说降压的获益就差了一些。所以,发现高血压须及时开始降压治疗,尤其是合并有多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患病风险较大的人,要及早启动降压治疗。

要达标

这个“标”指的是通过降压治疗应达到的血压水平。目前,国内外专家均认为,高血压患者应把血压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如可耐受,特别是中青年人,还可降得再低些。目前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140/90毫米汞柱,故降压达标就是要把血压降到正常范围之内。降压不达标意味着血压仍超过正常,血压升高的影响依然存在,这会使降压的防病减病效果即降压获益大打折扣。因此,不能只埋头服药而不关心血压究竟降了多少,一定要关注降压是否达标。

看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降压目标。

有研究表明,试验人群将血压降至130~139/80~89毫米汞柱获益最多;在此范围内血压低些更好,当然也不能降压过多,譬如说使之低于120/65毫米汞柱,特别是舒张压过低,反会明显增加发生心肌缺血事件的风险。

要长期达标。有一项研究值得关注,研究者在5年多的时间内认真记录高血压患者每次复诊时的血压状况和他们的健康情况。结果发现,与复诊时血压达标次数不足四分之一的患者相比,在达标次数达到四分之三以上的患者中,心肌梗死、脑梗塞、心衰的发病率减少69%。也就是说,复诊时血压达标的次数越多,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越小。因此,降压治疗要做到使血压长期达标、持久达标。为此,降压需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舒服时不吃药,头晕、头疼才吃药”。

要平缓达标。降压平缓指的是降压达标不可图快,尤其是老年人和高血压持续时间长、血压水平又较高的人,更应使血压平缓下降、逐渐达标。达标过程可在数周甚至数月内完成。其理由是,脑、肾等器官可在一定范围内的血压变动时,通过调节其内部血管的舒缩状态,保持器官血流量相对稳定。即血压升高时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加大;在血压低时血管舒张,血流阻力减小;结果是无论血压高低,器官血流量变化不大。在长期高血压的状况下,器官血管持续收缩,甚至可有硬化狭窄。如血压快速降低,血管舒张不及就可能引起器官缺血:轻者可有头晕、乏力等不适,重者可发生脑梗塞、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因此,降压治疗时患者不可求速降,医生不可操之过急。

要力求全天血压平稳。人的血压在一天之内是有波动的,清晨时的血压为全天的最高峰;随后逐渐降低,中午左右形成一个小低谷;此后逐渐升高,到傍晚时出现一个小高峰;此后又逐渐下降,到午夜两点左右降至全天最低。高血压患者的早高峰尤为显著。而中风、心肌梗死等急症大多发生在清晨,即在血压高峰之时。故平抑血压的早高峰,使清晨的血压达标,十分重要,有效的方法是服用降压作用超过24小时的长效药物,以做到头天早晨服药,第二天早晨仍可有效降压。

另外高血压降压治疗中,必须医患双方互相配合、精心合作。患者要做的是:坚持晨起测压、服药,定期随诊报告病情变化;而医生则根据患者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指导患者积极治疗。

多晒太阳有助降血压

除了调整生活和饮食习惯外,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还发现,阳光可能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甚至延长寿命。

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也发现,太阳紫外线能释放一种可降低血压的化合物,有助于降低血压;让人解压的一氧化氮,在晒太阳后水平会有所提升,因此阳光可让人心情开朗,有助于减少老人抑郁。

不过,专家提醒,在阳光下曝晒会增加罹患皮肤癌的风险,因此尽量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这段紫外线过于强烈时段。

(责编:尹浩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