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nasalpolyp)是鼻-鼻窦黏膜的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息肉为临床特征。它是由于鼻粘膜长期炎性反应引起组织水肿的结果。发病多在中年以上,男性多于女性,除囊性纤维化病外,幼儿极少发生。好发于中鼻甲游离缘、筛窭、筛泡、筛骨钩突、半月裂孔及上颌窦口等处。可分为水肿型(黏液型)、血管型(出血型)、纤维型、囊肿型等数种,一般常见者为水肿型或混合出现。发病率占1%~4%。但在支气管哮喘、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变态性真菌性鼻窦炎及囊性纤维化患者中,发病率可在15%以上。近年提出鼻息肉病(nasal polyposis)的概念,但临床上鼻息肉和鼻息肉病尚无明确的区分标准。
鼻息肉诊断标准:
诊断常规
(一)诊断要点
1、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可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多数为多发性及双侧性。
2、检查见鼻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色、半透明肿物,如荔枝肉状,触之柔软、可移动。一般不易出血,但亦可见表面充血。触之易出血者,称出血性息肉。息肉生长过大时,外鼻可发生畸形,鼻梁变宽而膨大形成“蛙鼻”。悬垂于后鼻孔的单发性息肉,称后鼻孔息肉(choanal polyp)。后鼻孔息肉有时通过前鼻孔不易看到,检查时须先将鼻粘膜加以收缩,并行后鼻镜检查。
.3、鼻内镜和后鼻镜检查以明确息肉的部位和范围。
4、X线、CT扫描显示鼻腔软组织影像,同时受累各鼻窦密度增高。
鉴别诊断
对新生儿或幼儿的单侧鼻内新生物,应首先考虑脑膜-脑膨出等先天性疾病,不可擅自取活检。对成年人鼻腔息肉,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1、与鼻腔恶性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多发生于一侧鼻腔,手术时易出血,有术后复发及恶变倾向。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鼻咽纤维血管瘤基底广,多在鼻腔后段及鼻咽部,偏于一侧,不能移动。表面可见血管,色灰白或淡红,触之较硬,易出血,有鼻塞、鼻出血史,多见于男性青少年。
2、鼻腔恶性肿瘤:凡单侧进行性鼻塞,反复少量鼻出血或有血性脓涕且臭、外鼻变形、面部麻木、剧烈偏头痛、一侧鼻腔内有新生物等临床表现时,必须施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3、鼻中隔黏膜肥厚或中鼻甲肥大:呈息肉样变者均可被误诊为鼻息肉。前者表面颜色较红,基底较宽而不易活动,触诊时较硬。
4、脑膜一脑膨出多发于新生儿或幼儿,鼻面部包块,肿物单一,无蒂,多位于鼻腔顶、嗅沟或鼻中隔后上部,表面光滑,触之柔软,有弹性,不能移动。在患儿啼哭或颈静脉压升高时肿物增大。X线额部断层可确诊。
5、与并发症鉴别
(1)支气管哮喘:大量临床资料表明,鼻息肉病患者中20%~30%伴有哮喘或哮喘病史。早年曾认为与鼻肺反射有关,近年则认为二者均系呼吸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炎性反应,推测鼻息肉组织产生的IL-5及其他细胞因子作用所致。如此类患者再有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则为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或Widal三联征。
(2)鼻窦炎增生性鼻窦病(HSO):中鼻道与鼻窦黏膜连续或因窦口阻塞,易有鼻窦炎的发生。窦黏膜水肿增厚,如继发感染,可有化脓性炎症。而HSD主要表现为窦黏膜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和伴有腺体增生。
(3)分泌性上耳炎:当息肉体积增大,或并发鼻窦炎时,通过对咽鼓管咽口压迫或炎性刺激,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发生分泌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