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心血管疾病从生活中找原因

家庭医生在线 2014/2/27 9:46:58 举报/反馈

心率失常是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临床表现根据心脏跳动的频率、规率的不同而不同,如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多有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头晕、出汗及恶心等表现。

患者前期收缩又称早搏,患者会有胸闷、心跳停顿感等。引起心率失常的原因有很多,如高血压、冠心病、体内电解质紊乱等。根据临床医生观察,也有不少人的心率失常大多由生活因素而诱发的。

心率失常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其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医生说,正常人心跳节率规整,静息状态下心跳一般在每分钟60至100次之间,若每分钟心跳低于60次、超过100次或节率不规整,就认为发生了心率失常。心率失常既可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也可为独立疾病。其种类繁多,为便于临床治疗,可分为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两种。

研究显示,几乎所有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心率失常,这是导致心率失常的最常见原因,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多见。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大量饮浓茶或浓咖啡、过多喝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干扰神经调节功能,影响心脏跳动,此类情况临床也较为常见。感冒、扁桃体炎、菌痢等感染性疾病也会引起心率失常,这往往与感染后引起了心肌炎有关。此外,甲状腺机能亢进或低下等代谢性疾病、缺钾或血钾过高等电解质紊乱,也可干扰心脏正常跳动。有上述情况者均属心率失常高发人群,应多留意心跳。

初步判断心率失常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摸脉。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往往提示有心率失常。心电图可确诊大多数心率失常,临床上最常用。但绝大多数心率失常为阵发性,患者就诊时若未发作,心电图可能仍为正常。这时,可进行24至48小时连续动态心电图监测。若还不能发现,可进行电生理检查。

心率失常 从生活中找原因

一、体位:据研究,人体在体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除迷走神经张力有变化外,血液动力学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有些人的适应力、调节能力差,在由立位到卧位或由卧位到立位时,可出现短暂的心率失常,如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可见图像有异常改变,但也会很快消失。

二、吃:有些人在吞咽食物3到6秒钟时可突发心悸、头昏,甚至昏厥;有的出现心动过速、频繁早搏;有的则发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狼吞虎咽”时症状更明显。吞咽食物引起的心率失常多数可自行消失,但也有反复发作而致死亡的病例。因此吃东西时还是应该细嚼慢咽,这样也有助于消化吸收,对健康有益。

三、衣服:合成纤维衣服可使一些人出现室性早搏。这可能与机体对合成纤维过敏导致组织胺类物质释放有关,也可能是合成纤维衣服引起皮肤静电干扰,改变体表电位差,从而使心脏电传异常。

四、烟: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可直接刺激植物神经,常会引起心率失常。

五、饮:多饮酒可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大量喝咖啡也会导致同样结果。

六、外界的刺激:机体突然受寒、受惊吓、神经系统受刺激,血管突然收缩,血压升高,引起心率失常,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七、运动:运动时通过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张力,会使心率增快,房室传导改变,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率失常。

八、情绪:喜、怒、哀、乐、惊、恐、悲、这七情的调节失控均可通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使心脏神经功能及内分泌激素释放失衡,导致心率不齐。

老人防治心衰:坚持锻炼是关键

老年人是心衰的主要患病群体,因此,对老年心衰患者的关注势在必行。据研究者分析,左心室顺应性降低是否是年龄增加的必然结果,当减少运动量时,左心室顺应性是否降低?

在这个研究中,筛选了12名健康不爱运动的老年人(平均年龄69.8岁)、12名运动员教练(平均年龄67.8岁)以及14名年轻的不爱运动的对照者(平均年龄28.9)作为受试对象,通过肺动脉导管和超声心电图检测患者的左心室的功能和顺应性。

这些运动员教练参加过游泳和田径比赛,属于竞争者,其中6名是区级冠军;而在不爱运动的受试者中,他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耐力锻炼(每次30分钟,每周3次)

据介绍:“与健康的不爱运动的年轻人相比,在不爱运动的老年人中,左心室硬度明显增加,这提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肌的顺应性下降。”

然而,他们补充说:“与年龄匹配的不爱运动的受试者相比,在参加过耐力锻炼的运动员教练中,心室的顺应性明显增强,实际上与那些年轻对照者的心肌顺应性相同。”

更重要的是,运动员教练的左心室的相对重量与年轻对照者的没有显著差异,这提示,在长期锻炼的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左心室的重量保持不变,而不是过度肥大。

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Armin Arbab-Zadeh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者总结说:“与年龄匹配的运动员或者年轻相比,在不爱运动的受试者中,心室顺应性下降,导致心脏灌注压升高,在一定灌注容量的前提下,每搏输出量降低。”

(责编:尹浩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