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是一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那截瘫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赶紧一起来看一下吧。
截瘫是由于直接操作(如火器、刀刺伤等)和间接操作(脊椎骨折、脱位等)脊髓所致。脊柱操作可影响到肌肉逐渐萎缩、丧失有关的感觉和知觉、某些器官功能受损(如膀胱失控等)或失去某些活动能力等,严重的有生命危险。所以,外伤性截瘫者应积极早期进行抢救与合理治疗,结合健管家的康复指导,加强护理工作,争取脊椎骨折、脱臼达到复位和脊髓功能早期最大限度地恢复。
症状
1、褥疮:又叫压迫性溃疡,是截瘫患者长期卧床或久坐而不变换体位的极难处理的并发症。早期可见皮肤局部出现红肿或水泡,以后变为紫红色并开始破溃。若不能及时治疗,甚者可深达骨骼。
2、感觉障碍:脊髓损伤后会因为白质内的神经束受损而出现触压觉、痛温觉等皮肤感觉的丧失。
3、二便失禁:截瘫患者,脊髓排尿中枢受损,人的尿意不能传入,大脑对排尿的控制信息不能传出,于是出现患者自己不感到有尿,而出现不择时间和地点的排尿。
4、肢体瘫痪:截瘫患者最大的痛苦就是肢体瘫痪,生活行动十分不便。判断瘫痪程度主要看肌力,肌力大小可分0到5级。0级:完全瘫痪,患者肢体不能进行一点肢体运动;Ⅰ级:仅见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牵动关节、肢体运动;Ⅱ级:肢体能在床上运动,不能抬离床面;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克服外界阴力;Ⅳ级:患者能抵抗检查者给予肢体的阻力而主动运动;Ⅴ级:正常肌力。一般来说,肌力越高肢体瘫痪越轻,肌力越低肢体瘫痪越重。
5、废用性肌肉萎缩:截瘫患者长期卧床,肌肉极少活动,使肌肉的营养和氧的供应明显减少,久之肌力下降,肌肉体积缩小,而出现肌肉萎缩,同时由于营养的缺乏可伴有皮肤干燥、脱屑等一系列病理症象。
治疗方法
体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断面九针穴、伏兔、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2、肾俞、次髎、血海、三阴交、髀关。
配穴:调理二便加气海、中极、秩边、天枢、上 、中 、下 。
断面九针穴位置:上穴为损伤平面上一个棘突,下穴为腰椎5(L5)棘突,中穴为上下穴连线之中点,加上、中、下三穴之两旁夹脊穴,共为九穴。
治法
药液: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混合注射液(维生素B1100毫克/2毫升加维生素B12100微克/毫升)。
每次主穴两组分别取2~5穴。配穴据症取2~3穴。主穴第一组为毫针刺,第二组为穴位注射。血用穴则可针刺与穴注交替。毫针刺法:要求深刺,针深1~3寸,用较大幅度提插捻转,中强刺激强度,使背部穴针感传向麻痹平面以下,腿部穴尽量激发针感。血用穴可用中弱刺激,但要求任脉穴针感传至阴部,秩边斜向内刺,使针感传至小腹,天枢穴传至腹股沟。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1小时。
穴位注射法:上述药液任选1种,亦可交替选用。上下各取1~2穴,用5号齿科针头,深刺并作反复提插后,以较快速度推入药液,每穴1~2毫升。隔日1次,穴位交替轮用。
体针10次为一疗程,穴位注射5次为一疗程,隔3~5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基本痊愈:能独立行走,近似随意膀胱;显效:扶拐行走,反射性膀胱;有效:拄拐代偿行走,膀胱括约肌功能部分恢复。
共治疗578例,基本痊愈55例(9.5%);显效及有效439例(76.0%),无效84例(14.5%),总有效率为85.5%[2~4]。
体针
(一)取穴
主穴:损伤平面上(1~2个棘突)和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和夹脊穴,膈俞。
配穴:分4组。1、关元、中极、天枢;2、秩边、殷门、委中、昆仑;3、髀关、伏兔、足三里、冲阳;4、环跳、阳陵泉、绝骨、丘墟。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第一组每次取2~3穴,余每次取一组。督脉穴刺法: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所要针刺穴位的上、下两个棘突点间的皮肤,右手持针,针尖垂直刺入,缓慢均匀提插,以测知针尖所遇之阻力,并体会指下感觉。如因骨折或脱位使棘突间发生改变时,可按照损伤平面上下选取督脉穴的原则,加用其他督脉穴。进针深度一般为1.5~2.5寸,当手下感到弹性阻力(为刺中黄韧带),局部胀、重、酸感时,仍可继续针刺。一旦指下有空虚感,且病人自觉针感向双侧下肢或会阴部放射,则不得深刺,稍将针外提。施平补平泻手法。配穴,应尽量使之得气,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623例,用类似上述标准评定,基本痊愈106例(17.1%),显效165例(26.5%);有效260例(41.8%),无效91例(14.6%),总有效率为85.4%[5~7]。
电针
(一)取穴
主穴:扶突(臂从神经)、曲池(挠神经)、冲门(股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腰俞(马尾神经)、阿是穴。
配穴:中极、关元、会阴。
阿是穴位置:脊柱正中线,损伤平面两端棘突间。
(二)治法
本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神经干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刺时务求刺中神经干。主穴可根据瘫痪部位选取,阿是穴每次均取。大小便障碍者加取2~3个配穴。具体刺法如下:扶突穴针刺2~3厘米,使上肢有触电感,由池深刺3~4厘米,使前臂有触电感。以上两穴为上肢亦瘫痪者选用。下肢截瘫用下述穴:冲门,刺入2~3厘米,肌四头肌出现收缩;阳陵泉进针2~3厘米,小腿外侧有触电感;腰俞,针尖向上,在骶椎与尾椎间向上深刺入6~8厘米,针感放射至会阴;阿是穴由上、下棘突间刺入,深约4~6厘米,法同体针部分所述。配穴,任脉穴针感向会阴放射,天枢穴传至腹股沟。然后均通以电针,电针时,正脉冲不小于25V,负脉冲不小于45V,用连续脉冲波,每次通电5~10分钟,每日2次(背部和腹部穴各1次),每周12次,3个月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基愈:能单独行走,肌力恢复在Ⅳ级以上,生活自理,大小便基本自控;显效:治疗前卧床或靠轮椅,治疗后能扶单拐或双拐行走1千米以上,肌力Ⅱ级或Ⅲ级,大小便控制1~2分钟;有效肌力提高1~2级,运动、感觉、大便均有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共治疗71例,结果痊愈7例(9.9%),显效19例(268。%),有效36例(50.7%),无效9例(12.7%),总有效率为87.3%[8]。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百会、前顶、夹脊(从受伤脊柱上2椎体至第5骶椎,旁开2寸)、环跳、肾俞、承扶、殷门、承山、昆仑;2、百会、前顶、肩 、曲池、外关、合谷、大肠俞、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八风。
配穴:小便失禁加关元、气海、八髎,大便失禁加天枢、支沟。
(二)治法
以电针为主,每次取主穴一组,据症加配穴,分别在头部、四肢、背部穴通连续波,频率60~80次/分,刺激量以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灸法:电针腹部时取关元、气海;针背部时取肾俞、大肠俞。在电针留针时用灸盒施灸3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穴位注射:腰及下肢穴,每次取3~4穴,交替应用。药物为维生素B1、B12以及硝酸一叶荻碱,每穴0.5毫升。以上方法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
(三)疗效评价
共治37例,基愈5例,有效28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