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多囊肾治疗方法该如何选择

家庭医生在线 2014/2/15 17:39:35 举报/反馈

  多囊肾为遗传性疾病,是肾脏一种先天性异常。双侧肾脏披髓质均可累及,但在程度上不同。在遗传方式上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随着年龄增长或由于各种外在内在因素诱发,使囊肿迅速增大时,肾功能就会遭到严重破坏。

  A、多囊肾治疗--常规疗法弊端日渐明显

  在多囊肾治疗中,囊内穿刺引流、减压术及肾脏切除等方法占据主流。但随着社会科学的整体进步,这些方法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于是,这些措施已远不能满足患者对治愈多囊肾的迫切要求。

  弊端一:治疗流于表面,不能针对病因。

  众所周知,外科手术在治疗上只长于切除病灶,消除赘生物对机体带来的不适,根本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流也好,减压也好,都只能针对较大囊肿进行治疗,对较小者则没作用,而且内压减轻后,其余囊肿会因为失去压制而疯狂增长,跳入越减压囊肿越多,越引流对肾功能伤害越大的怪圈,直到最后肾脏被销蚀的“体无完肤”,坠入“万劫不复”之地。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治疗多囊肾不要过多过频进行减压术、引流术,以防出现恶性循环,使肾脏不可逆性损伤达到无法挽回的境地,造成不必要的悲剧。

  弊端二:肾脏切除,肾脏移植造价太高,且其后果不可预估。

  在很多人看来,肾脏切除,肾移植不失为解决根本的好方法。没错,这的确是治疗多囊肾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是,肾脏切除作为一种较大手术创伤,考验着患者的承受能力。而且由于多囊肾遗传性的特点,切除一个肾脏,另一肾脏功能可能出现急速衰竭。至于肾移植,抛开高昂的费用、寻找合适肾源的漫长等待不谈,单是其术后可能引发的排异性就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

  对于这种方法,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弊端三:辅助治疗药物副作用明显,不可长期服用。

  由于多囊肾容易引起肾脏功能的损害,所以必然造成一系列继发症状,最明显的是血压升高,针对这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首选药物是转移换酶抑制剂。这种药物效果十分明显。而美中不足是,对少数伴有巨大肾脏的患者,可引起严重肾脏出血及肾功能急剧恶化,患者短时间内便会出现让人措手不及的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且长期服用会造成耐药性,对肝脏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往往得不偿失。

  目前在医药市场上有很多辅助治疗多囊肾药物,主要成分大都是钙离子拮抗剂、β2-受体阻滞剂。同转移换酶抑制剂一样,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但并非长久之计。只有治病于本,把握正确方向,治疗多囊肾才能事半功倍!

  B多囊肾治疗--“消极防御”害人不浅

  与急进性治疗相反,以预防为主的多囊肾治疗也占很大一部分。这类患者往往已经确诊为多囊肾,但由于发现较早,尚无器质性病变,有的只是一些轻微症状。在治疗上主要有卧床休息和应用镇痛剂两种。

  卧床休息,虽然在阳性症状出现前,或者刚出现时有一定实用性,但也只是一种消极保养手段;镇痛剂的应用虽可减轻患者痛苦,但治标不治本,且长期应用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宛如“杀鸡取卵”一般,对身体有害无益。

  所以在治疗上要采取积极态度,在方法选择上更要慎重,不可只顾眼前,也不可急于求成;不可只盯着检查指标降低与否,也不能盲目自信。要知道,大部分多囊肾患者在四十岁后就会发病,虽然也有终身不发病者,但这种人只是极少数。

  消极防御的结果只是让病情进一步恶化,使肾脏出现永不可逆的损伤,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耽误患者的宝贵时间。

  那么,多囊肾患者在治疗上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微化中药渗透治疗让广大患者受益匪浅

  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多囊肾治疗有了很大改善。先是中药的离子导入技术,它的治疗理论固然可行,但忽略了药物分子在体循环的消耗,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总结离子导入疗法经验与不足基础上,紧追世界微化研究潮流,微化中药渗透治疗被引入临床,并取得较好效果。

  应用微化中药渗透疗法治疗多囊肾有以下特点:

  1、治病于本:我国中药治病于本的特点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全针对病因,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稳中求新:不拘泥于古人用药方法,与现代微化技术相结合,使有效成分吸收比原来提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从根本上增强疗效;

  3、结合临床:任何理论都需要实践的检验。微化药物直达病灶的特点,使药物与免疫复合物大量结合成为可能,使其沉积物被粉碎,更容易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在经过微化中药治疗一段时间后,大部分病人尿中出现混浊物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微化中药渗透治疗不只在肾病领域,甚至在各种疾病的治疗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发掘出人类通往健康之路的新途径。

(责编:吴敏 )

展开剩余内容

合作医生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推荐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