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的西医病理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希望小编的下述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西医病理
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衰老时细胞膜表面发生变化,使其在脾、肝、骨髓的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中易被吞噬。
小部分红细胞在血循环中被破坏,但是极小的一部分,衰老红细胞的破坏与其酶的活性降低导致正常能量代谢降低有关。失去功能的红细胞从血循环中被清除,在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
在溶血性疾病中,因疾病的性质不同,红细胞的过早破坏即可主要发生在脾、肝等器官的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中,被巨噬细胞破坏消灭,导致血管外溶血;也可以发生于循环血液中,红细胞的内容物被直接释放入血浆导致血管内溶血。
但无论是血管外溶血抑或是血管内溶血,其最直接的表现便是红细胞的破坏,血红蛋白的大量释放。
与此相关,机体为了恢复这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加速血红蛋白的分解,以维持其在血液中的正常值;另一方面动员骨髓的造血加速,使血液中丧失的红细胞得到补偿。
溶血性贫血的西医病因病机
一、正常红细胞的破坏
衰老的红细胞,由于本身代谢的改变,如酶活性和糖酵解的速度降低,能量减少,稳定性受到影响,易在脾内破坏或不断在血管床中被冲撞而碎裂。这是红细胞的生理性破坏,每天的破坏相当于总量的1/20。
二、红细胞破坏的场所
红细胞在体内过早破坏的部位,可分为血管内和血管外,前者是指红细胞受到严重损伤后直接在血循环中溶破;后者大多由于红细胞受损较轻,在脾、肝、骨髓中被巨噬细胞识别而吞噬后破坏。脾功能亢进时对正常红细胞的过度破坏,亦属于血管外溶血。
三、红细胞破坏的机制
溶血性贫血发病的基本问题是红细胞寿命缩短,易于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