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引发溶血性贫血病的原因

家庭医生在线 2014/2/15 14:25:49 举报/反馈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众多的血液疾病中属于较高的,因此做好预防的工作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就要对引发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有所了解。那么为了使大家可以做好预防溶血性贫血的工作,下面专家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引发溶血性贫血病的原因。

  引发溶血性贫血病的原因

  1、正常红细胞的破坏衰老的红细胞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吞噬裂解,释出血红蛋白,分解为铁、珠蛋白和卟啉。卟啉为体内未结合胆红素的主要来源。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基相结合成为结合胆红素。胆汁中结合胆红素,经肠道细菌作用,被还原为粪胆原,大部份随粪便排出。正常人每日粪便内排出粪胆原为40~280mg。少量粪胆原又被肠道重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其中大多通过肝脏,尚有小部分通过脏,随尿排出。正常成人每天排出尿胆原量<4mg。当大量红细胞破坏时,临床出现黄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大便粪胆原排出增多,尿中尿胆原呈强阳性而胆红素则阴性。

  2、红细胞的破坏场所根据溶血发生在主要场所的不同,这也是引发溶血性贫血的原因之一,可相对地分为:

  (1)血管内溶血当红细胞的结构完整性遭受破坏,即在循环血流中裂解,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输注低渗溶液、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血管内溶血多比较严重,常有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腰背酸痛、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慢性血管内溶血尚可有含铁血黄素尿。

  (2)血管外溶血即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脏破坏红细胞,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温抗体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等。血管外溶血一般较轻,可引起脾肿大,血清游离胆红素轻度增高,多无血红蛋白尿。如果幼红细胞,直接在骨髓内破坏,称为原位溶血或无效性红细胞生成,这也是一种血管外溶血,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病例转变过程

  本病急性型者,初起多为湿热壅 盛实证,病程中可因正虚邪实、湿热壅盛,在短期内致大量溶血,耗伤正气而出现身热、汗出、烦躁不安、脉细数或脉冷、神疲乏力、脉微欲绝等阴阳欲绝的危重证候。

  慢性型者,初起多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在病程中可因阴血亏损、虚热内生转化为肝肾阴虚证,亦可因溶血反复发作,病程日久,伤阴耗血过多,出现腰酸肢冷、面色苔白无华、脉细弱等脾肾阳虚证。

  部分病人因反复慢性溶血,瘀血阻滞脏腑,出现气虚血瘀之肋下癥积(脾肿大)证;慢性溶血者在病程中反复感湿热药毒。

  则可转化为急性溶血出现湿热壅盛或阴阳欲绝的重症;若湿热热毒未解,又可转化为慢性溶血,出现心脾两虚或肝肾阴虚等证。

(责编:吴敏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溶血性贫血病因

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度增加超过了骨髓造血代偿能力从而引发的贫血。当骨髓有6~8倍红细造血代谢潜力,比如红细胞破坏速度在骨髓代偿能力范围内,则有溶血,无贫血,只是成为了溶血性疾病或溶血状态。正常细胞的寿命是120天,红细胞寿命缩短至15~20天,会发生贫血。溶血性贫血的根本性原因红细胞寿命缩短造成红细胞破坏的速度加快而造成的。前者是遗传性溶血,后者则是引起获得性溶血。

Q:溶血性贫血病因在哪里

溶血性贫血,是红细胞破坏速度增快,骨髓造血代偿功能不足引发的,根本原因是红细胞寿命缩短。通常来说,正常红细胞生长时间为120天左右,当红细胞寿命缩短至15-20天时就容易引发贫血。引发溶血性贫血的具体原因有红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血型不合的输血、药物性因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等)。一般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才能确诊具体病因,

Q: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溶血性贫血病的发病机制一般是红细胞寿命缩短,造成红细胞破坏的原因一种是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引起的,一种是红细胞本身存在缺陷引起的。病人一般会表现寒颤、腰疼、血红蛋白尿、发烧等症状。如果是感染引起的,要给予抗感染治疗。溶血性贫血病会导致黄疸,胆结石,脾脏肿大等疾病。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