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什么是热射病?

家庭医生在线 2014/2/12 16:07:57 举报/反馈

热射病是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原的作用以及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发病早期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加快心输出量和呼吸频率、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等提高散热效应。随着病情的加重,出汗速度开始碱慢,体温突然上升,这种现象称为汗衰竭,多数学者认为这是热射病的发病的重要因素,而后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汗腺功能衰竭,使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骤增。

热射病临床症状:

1、典型表现为高热(40℃以上)、无汗和意识障碍。为内科临床急症。常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数小时或连续数天高温后发生中暑。发病前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临床表现,并有出汗过多而有水盐代谢紊乱和酸中毒。

2、体格检查发现皮肤干燥、灼热、无汗,呈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呈发绀、脉搏侠,脉压增宽,血压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后期呈陈一施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早期缩小,后期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热射病临床类型:

1、劳力性热射病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2、非劳力性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责编:数据中心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通常是指中暑,一般是长期待在高温环境中体温的调节功能失调引起的,长期待在高热环境内,会让体内的热量聚集过多,如果散热功能失调,散热过程就可能会导致中暑。中暑后可能会有头晕、目眩、乏力、恶心呕吐、休克、心律失常、血压低等不良症状,还需及时移动到凉快的环境中缓解,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治疗。

Q:中暑是怎样的

中署分为先兆中署,轻症中署,重症中署。
1,先兆中署和轻症中署表现为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晕,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或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
2,重症中署,包括热痉挛,热哀竭,热射病。a,热痉挛,肌肉痉挛可能与体钠缺失和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也可是热射病的早期表现。b,表现为极度口渴,大汗,头疼,恶心,呕吐。体温高。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和晕厥,无明显中枢神经损伤表现。c,热射病,高热(直肠温度≥41度),皮肤干燥,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

Q:什么叫热射病,该如何预防?

热射病,是环境温度过高,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后人体神经器官受损。其实热射病也就是重度中暑的状态,是一种致命性疾病,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患者长时间高温作业后表现为大汗淋漓、神志恍惚,之后出现昏迷现象。遇到热射病发生时,一定要注意马上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能耽误治疗时间。 在炎炎夏季,如何预防热射病发生呢?和挣钱比起来,生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高温闷热的天气,一些户外工作者应该暂时停止生产和工作,防止中暑,这是预防热射病的最重要办法。但是如果必须要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话,可采用一些简易方法预防热射病。 第一,室内保持自然通风,外出工作时务必带上淡绿茶水或淡盐水,可以是冰镇的。 第二,外出坐车时,冰袋冷敷降温。可以用医用小冰袋擦擦脸和胳膊,加强散热,降低体表温度。 第三,回家多用温水洗澡。如果感觉有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考虑应该是中暑的表现,可用一些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药品擦拭,蒸发吸热缓解症状,在阴凉透风处平躺或者坐着,可以缓解症状,预防热射病。 第四,夏季多喝点绿豆汤、西瓜皮粥等,可以清热解毒,防止中暑。 日常生活中遇到热射病患者,一定要进行紧急抢救,症状轻度的患者需要将其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腰带,敞开上衣,仰卧休息,进行冰袋冷敷降温,酒精擦拭身体,用湿毛巾擦浴;对于意识不清或痉挛患者,注意保证呼吸道畅通的同时赶紧呼叫120。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