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便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便质干硬,且排便困难或不畅。可由许多因素引起,如平滑肌源性、神经源性,代谢性或内分泌疾患等,称继发性便秘;当排除了这些因素后的便秘称为功能性便秘。国外资料表明小儿便秘发生率3%-8%,其中90%-95%为功能性便秘。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14岁小儿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为3.8%,城区高于农村,女童高于男童。功能性便秘是影响小儿生活质量及身心发育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经常困扰患儿及其家长。
慢性便秘的常见原因
1。 膳食结构不合理:蛋白质食物摄入偏多,如肉类、蛋、奶;含碳水化合物食物(主食)摄入少且过于精细(粗粮少);含膳食纤维食物摄入不足,如蔬菜、豆类、水果。此外,饮水少亦为重要原因。
2。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有益菌减少,如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和粪链球菌等,而有害菌增多,如革兰氏阴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及其它腐败菌,而产生大量肠毒素和有害物质,使肠蠕动减慢,肠功能紊乱。
3。 环境、生活习惯改变:入幼儿园后,由于环境陌生,生活方式变化大,部分儿童因为害怕,尽量避免在幼儿园解大便;学龄期儿童由于上课等因素,经常试图抑制排便。粪便往往储留于直肠,久而久之,盆底肌疲劳而致收缩无力,肛门括约肌松弛。液态粪汁自粪块周围渗漏,而使粪便污染内裤或大便失禁。有时伴有腹痛、食欲下降等。
4。 活动量少:现今社会生活内容及节奏变化,儿童每天活动量亦受影响,特别是7岁以上儿童,白天大部分时间上课学习,回家后做作业、看电视、操作电脑等,使活动量大为下降。
5。 缺乏正规排便习惯训练:排便习惯训练是指在餐后半小时内胃结肠反射最活跃期间,有目的地使小儿入厕(或坐便盆等),逐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使其由反射性排便过渡到规律性排便以适应社会秩序,防止功能性便秘发生的良好生活训练方式。以18个月左右开始为宜。
6。 精神因素 20%的患儿有精神因素,有学者称之为精神性便秘。在发生便秘前遇到突发事件,如家庭不合、父母离异,搬迁新居、转学、面临考试或升学等,患儿情绪差、焦虑或抑郁,影响正常排便。
便秘的症状
便秘的症状主要是指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便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病症,包括胃肠道疾病、胃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许多药物也可引起便秘。不少便秘无器质性病因,如功能性便秘、盆底排便障碍及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
一,症状
便秘不是一个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含义,其包括:
1。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困难;
2。排便困难合并一些特殊症候群,如:长期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完全感或需手法帮助排便;
3。七天内排大便次数少于3次。
二,分类
在临床上,便秘按病因主要分为三类:
1。梗阻性便秘。
这种便秘病人原有痔疮、肛窦炎、直肠炎等肛肠疾病,由于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肛门处肌肉(耻骨直肠肌)肥厚痉挛,或直肠前突,松弛下移,形成肛门不完全性堵塞,表现为“开门”困难,病人排便显得格外费力,甚至蹲一个小时也排不出大便,即使排出,还常有排不净或下坠感。
2。无力性便秘。
此种便秘多由于结肠传导无力,或过长、扭曲、下移所致,表现为大便次数少或无便意感,粪便坚硬,排出困难,多见于年老体弱或育龄期妇女。
3。痉挛性便秘。
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焦虑、抑郁导致,常常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当出现便秘时具有梗阻性便秘和无力性便秘两种类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