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去看医生,第一诉求就是将血糖降下来,常常把注意力集中放在降糖这件事情上,以为不惜下“重药”,只要把血糖降下来就是好的。然而,内分泌专家却指出,这是降糖治疗中“短视”的误区,因为糖尿病不是一两天就能治愈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治疗的慢性病。
在用药降糖的过程中,若不注意长久之计,忽视药物的副作用,很有可能在降糖的同时却令肝肾功能受损。因而,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全面考量,综合治疗”。
降糖误区:只顾眼前不管未来
2010年发布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9240万人,这一数字是2002年的三倍。而更为严重的是,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已高达15.5%,由此推算,全国糖尿病前期的患病人数约1.48亿人。然而,目前的糖尿病的防治状况却令人担忧。
今年11月14日将迎来第23个世界糖尿病日,主题为“保护我们的未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介绍,糖尿病已经进入个体化治疗时代,最新的理念不再以降糖为单一目标,而需要综合考虑肝肾功能、低血糖、体重增加、心血管风险、经济成本等多种因素。
然而,很多医生和患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临床上,翁院长曾经接诊过不少“只顾眼前,不管未来”病例。比如应用胰岛素一两天就把血糖降下来,但完全没考虑患者的β细胞功能;血糖迅速达标,却没有顾及低血糖的风险以及肝肾功能;有的患者一经诊断,就用三种降糖药……翁建平提醒,糖尿病的治疗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而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持久战,如果不全面考虑,过于强调降糖,很有可能在降糖的同时却令肝肾功能受损。
老年患者更要“特别”用药
据了解,2010年更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血糖控制目标应该个体化,对不同患者应设立不同的控制目标,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都将对患者有益,并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
翁建平教授指出,对于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肥胖患者、合并高血脂的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更应采取差异化的治疗方案,仅仅以单一的降低血糖为目标是无法满足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需求的。比如,传统的二甲双胍降糖有效且便宜,但其代谢物90%经肾排出,本身有肾病的糖尿病患者服用就有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而对年纪较大和已经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比高血糖的危害更严重,容易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甚至会导致休克猝死。因此,低血糖风险最小化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警惕的一个问题。为此,多个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患者应用DPP-4抑制剂等新型药物,在降低血糖的同时,预防低血糖、心血管风险及体重增加,减少对肝肾的负担。
可见,糖尿病患者的药物选择十分讲究,而不仅仅只是降糖而已。
“全面考量”的理念亟待普及
就中国的糖尿病防治现状而言,糖尿病患者如何在正确的治疗理念指导下选用药物已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治疗糖尿病应该是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多管齐下。翁建平指出,在糖尿病治疗中,必须重视“全面考量,综合治理”的治疗理念,在关注药物有效性之外,还要重视药物安全性、保护肝肾功能和药物治疗的经济成本问题等。
值得关注的是,包括降糖药物在内的大部分药物一般都是通过肝脏进行代谢,经过肾脏清除,这样在血糖降低的同时,肝肾功能也会不同程度受影响甚至受损。而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肝肾功能一旦受损,服用降糖药时就需调整药物剂量,甚至要避免使用某些经过肝或肾代谢的药物。
翁建平指出,患者定期复诊非常重要,以便医生及时合理地调整治疗方案,尽量用最有疗效和最小副作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