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病以颈前出现肿块为基本临床特征。主要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而引起,但与体质有密切关系。气滞痰凝蕴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久则血行瘀滞,脉络瘀阻。部分病例痰气郁结化火,而出现肝火旺盛及心肝阴虚等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治疗瘿病的主要治则有理气化痰、活血软坚、滋阴降火,应针对不同的证候而选用适当的方药。防止情志内伤及注意饮食调摄是预 防瘿病的两个重要方面。
瘿病多由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日久血脉瘀阻而致。部分病例由于痰气郁结化火,火热耗伤阴精,形成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临床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活血软坚、滋阴降火为主治之,每获良效。
有少部分患者,素体脾肾亏虚,病程迁延日久,毒邪伤正,或医者过用清热之品,致脏腑功能衰退,阳虚更甚,阴寒内凝,痰气瘀阻,而成虚实挟杂之候。此时不应固守前法,而当守《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温阳散寒化痰为要,促进气血的运行。
阳和汤方中,炮姜、肉桂量少,可破阴和阳,温通经脉;熟地、鹿角胶大补精血,乃遵“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义;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麻黄通络而发表。二者合用,通阳散滞而消痰痞,且无过于辛燥和表散之虞。
值得注意的是:本方所用麻黄,只起发越阳气而通络之作用,但应在阴液充足的基础上少用麻黄,否则阳虚之时阴亦必虚,阳气鼓动外越则寒更甚。
综观全方,补虚而不滞邪,宣通而不伤正,用于治疗肾阳虚衰、阴寒内凝、痰气瘀滞之瘿病,切中病机。但临床仍需随病情变化,随证加减。如气滞痰凝较甚者, 加用理气化痰通络之王不留行、瓜蒌皮、夏枯草、贝母等药;阴寒内盛、水邪内停者,加温阳利水之附片、茯苓、泽泻等,可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