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早搏指的是房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心房异位提前的心脏搏动。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心电图的特征即可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
病人可有胸闷、心前区不适、头昏、乏力(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摸脉有间歇等症状。
心电图检查:
分性期前收缩的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如发生在舒张早期,适逢房室结尚未脱离前次搏动的不应期,可产生传导中断(波称为阻滞的或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缓慢传导(下传的PR间期延长)现象。发生很早的房性其前收缩的P波可重叠于前面的T波之上,且不能下传心室,故无QRS波发生,易误认为窦性停搏或窦房传导阻滞。此时,应仔细检查T波形态是否异常加以识别。房屋4性期前收缩使窦房结提前发生除极,因而包括其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期,短于窦性PP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若房性期前收缩发生较晚,或窦房结周围组织的不应期长,窦房结的节律未被扰乱,期前收缩前后PP间期恰为窦性者的两倍,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房性期前收缩发生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居多。房性期前收缩下传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有时亦可出现宽阔畸形的QRS波群,称为室内差异性传导。
提前出现的P波,与窦性P波不同,其后可伴或不伴有相应的QRS波;如P波下传,则P-R间期≥0.12s,QRS波呈室上性,亦可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称室内差异性传导;如P波未下传,称受阻性房早;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歇一般不完全。
房性早搏的预后:
通常房性期前收缩患者的预后好。当去除病因、应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可使房性期前收缩减少或消失。当原发的心脏病较重时,或伴有心房扩大、增厚、房内压增高等时,可促使房性期前收缩发展为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可影响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诱发心力衰竭。此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四种类型(如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均可被房性期前收缩诱发及终止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