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型中耳炎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一种,也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最严重的一种。从各种临床案例来看,胆脂瘤型中耳炎会出现流脓、听力受损等症状,但这些症状还不是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最大危害,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最可怕的还是这种疾病容易造成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害生命,因此,要正视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存在。那么,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胆脂瘤,就是中耳里脱落的上皮的堆集,这些上皮会越聚越大,并不断地向四周扩张,从而造成邻近的骨质破坏,由于中耳向上、向内、向后都是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一旦破坏到神经会造成面神经麻痹,向颅内扩张会形成脑脓肿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胆脂瘤的存在是十分危险的,但胆脂瘤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胆脂瘤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胆脂瘤(congenital cholesteatoma)系胚胎期外胚层组织遗留或迷走于颅骨中发展而成,在颞骨可见于岩尖,鼓室或乳突。后天性胆脂瘤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的学说有:
袋状内陷
由于咽鼓管通气功能不良,中耳内长期处于负压状态;或咽鼓管功能虽然正常,而中耳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位于中、上鼓室间的鼓室隔处的粘膜、粘膜皱襞、韧带等组织肿胀、增厚,甚至发生粘连,鼓前峡和鼓后峡因此而全部或部分闭锁,上鼓室、鼓窦及乳突腔与中、下鼓室、咽鼓管之间因而形成两个互不相通、或不完全相通的系统。受上鼓室长期高负压的影响,鼓膜松弛部向鼓室内陷入,该处逐渐形成内陷囊袋。因囊袋的内壁系由鼓膜的表皮层组成,此表层上皮及角化物质可不断脱落;加之外耳道上皮因慢性炎症的影响而丧失其自洁能力,囊内角化物及上皮屑不能排出,随着其在囊内堆积数量的增加,囊腔的体积也渐扩大,最终形成胆脂瘤。即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这种胆脂瘤早期大多沿锤骨头颈,砧骨之外侧发展。
鳞状上皮化生学说
该学说认为,中耳粘膜的上皮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后,可化生为角化性鳞状上皮,继而发生胆脂瘤。
基底细胞增殖学说
有认为,鼓膜松弛部的上皮细胞能通过增殖而形成上皮小柱,后者破坏基底膜后伸入上皮下组织,在此基础上形成胆脂瘤,为原发性胆脂瘤。
上皮移行学说
具有鼓膜的边缘性穿孔或大穿孔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其外耳道及鼓膜的上皮沿边缘性穿孔的骨面向鼓室内移行生长,并逐渐伸达鼓室窦、鼓窦及乳突区,其脱落上皮及角化物质堆积于该处而不能自洁,逐渐聚集成团,形成继发性胆脂瘤。
专家提醒,由于胆脂瘤的直接压迫或者其释放的化学物质的作用,可以破坏周围骨质,使炎症扩散,能导致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所以,一经诊断是胆脂瘤性中耳炎,就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切不可置之不理,以免并发其他疾病而造成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