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易误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临床症状特征是膀胱疼痛、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及膀胱充盈时耻骨上区疼痛。可继发细菌感染,但抗生素治疗无效。病程长,女性多见,男女比例1:9。平均年龄40岁。由于病因不明,需排除其它有相似症状的疾病。目前根据美国NIDDK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有二项必备条件,一是膀胱镜检查可见粘膜散在斑点状出血或典型Hunners溃疡;其二是有膀胱痛及尿频 。由于IC患者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治疗效果的差异性较大,提示该病可能是一种综合征,而非单一疾病。各种可能病因包括感染、淋巴血管梗阻、精神、神经源性及自身免疫学说 。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IC的重要方法,但若病变累及整个膀胱,膀胱容量变小,膀胱充盈后疼痛剧烈,出血明显,致使膀胱镜检无法施行。有时需在麻醉下进行。
由于IC病变在粘膜下层和肌层,膀胱镜下活检率不高,所以膀胱活检并不是诊断间质性膀胱炎的必备条件。但可以供客观病理改变资料,并且病理活检的另一个主要意义在于可以排除膀胱原位癌,结核性膀胱炎等疾病。至今尚无特征性的病理标准来明确诊断间质性膀胱炎,但有学者认为膀胱逼尿肌中肥大细胞增多是IC的特征 。非溃疡型IC的病理改变较溃疡型相对较轻,然而却与溃疡型IC有同样严重的症状。有报告>60岁的老年IC患者,炎性表现较年轻患者严重,同时通过膀胱镜及病理检查的比较,发现两者在诊断IC患者炎性严重程度上并不一致 。
绝大多数IC患者经联合治疗有效,但真正治愈十分困难,也没有一种疗法能对所有IC患者均有效。膀胱注水扩张、药物灌注及全身药物治疗是目前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