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以蜱(俗称草爬子)为传播媒介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对人类危害相当严重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初期多有典型皮肤损害——慢性游走性红斑(ECM),同时伴有头痛、发热、寒战、疲乏不适。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后期表现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呈间歇性、交替性出现的各种损害。具有分布广、病程长、病死率较高等特点。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常可痊愈。否则会出现严重并发症。该病多发于气候温和的夏季,患者多在林木茂密地区野外活动时被蜱叮咬而感染,因而,几种嗜血硬蜱是主要传播媒介,一些脊椎动物如鼠、鹿、狗、兔等是其主要宿主。
哪些动物是莱姆病的重要传染源
某些脊椎动物被认为是莱姆病的重要传染源。不同地区传染源的种类有所不同。在北美,白足鼠和白尾鹿被认为是重要传染源,一些宠物和牲畜如狗、马、羊、牛等因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也引起广泛关注。在欧洲,白尾鹿被认为是重要传染源,狗也与一些地区该病的流行有关。我国已从黑线姬鼠、白腹鼠、社鼠、小家鼠、嗣婧、野兔及病人体内分离出病原体,一些家畜的感染率也很高,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如何尚需进一步调查。目前已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体或检出特异性抗体的动物有自足鼠、金花鼠、负鼠、田鼠、褐家鼠、小家鼠、天山蹶鼠、小林姬鼠、白尾鹿、黑尾鹿、浣熊、狗、牛、马、羊、兔、狼、狐狸、燕子、喜鹊等。
不同年龄的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但其感染率的高低与被蜱咬的概率有关。因此本病的发病对象主要是经常被蜱叮咬的人群,在我国以森林工人,山区居民和野外工作者发病较多。人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后可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但其持续时间尚无肯定结论,通常认为症状较重者,特别是有心脏、神经和关节损害者抗体在体内持续时间较长。这种抗体是中和抗体对病原菌有一定杀灭作用。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以蜱(俗称草爬子)为传播媒介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对人类危害相当严重的传染病。该病多发在夏春季节,一般在4月份开始出现,5月份明显增多,六七月份达到高峰。而这些季节正是旅游旺季,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