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已发布30多次各类药品“降价令”,统一定价药品实行最高限价销售。然而,由于制药成本上升、药企利润到达临界点,多种常用药面临消亡危险。
药价虚高是需要区分药品种类,并非每种药品价格都含有超额利润。降价政策应保护常用廉价药,着重调控住院用药、低端仿制药。理顺药品流通机制,加强政策监督,控制药品层层加价,从而解决药价虚高问题。
廉价高效药不“常见”
据报道,近来,重庆市多家医院反映急缺西地兰、鱼精蛋白和间羟胺等药品,有的医院为了抢救病人甚至只能“打白条”向别的医院借这些药品。这是一些价格低廉、效果很好的常用药品,此类药品缺货的现象在不少医院存在。许多廉价药也同样面临断货危险,甚至影响到医院的日常救护工作。而在药店,红霉素、青霉素、尼莫地平分散片、阿奇霉素等常用药也在濒临消失。
对此,一家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透露,从事药品采购3年,有20多种廉价药品一直处于紧缺状态。这些药品大部分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执行最高价格限售政策。
据统计,从1998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已发布30多次各类药品“降价令”,大力整治药价虚高现象。然而,对于普通市民来讲,药价虚高不但没有解决,医药费用也比15年前翻了多倍。
手术必备药成了“紧缺药品”
“现在,一支鱼精蛋白售价已经从9元调高到了12元左右,但生产商家仍感觉‘干不着’,生产积极性不大,鱼精蛋白仍然属于医院的紧缺药品。”一位医院院长透露。
“鱼精蛋白属于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必备药品,治疗因注射肝素过量所引起的出血,且没有替代药品。患者做一台较为简单的心脏手术的价格在两三万之间,一台手术需要使用两三支鱼精蛋白针剂。”该院长认为,相对于手术的价格,鱼精蛋白的成本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国家能够把鱼精蛋白的价格调高一些,解决鱼精蛋白断货的问题,最终受益的还是患者。
“价格提升5分钱,就能救活一种药!”省内某大型制药公司市场总监认为,目前,许多常用药的价格已经压到了药品生产成本的盈亏临界点上。国家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再降几毛钱,甚至几分钱。但这“不起眼”的几毛钱,使得药品售价低于成本。药品生产企业放弃廉价药,转而生产价格更高、利润更大的替代药品。
实际药价越控越涨
“药价虚高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表述,在我国,并非每种药品的价格都高得离谱。常用药、治疗慢性病的药,定价比较低。新特药、住院使用药、低端仿制药,价格存在虚高现象。”上述药企市场总监表示。
目前,在我国药品价格调控中,住院用药和低端仿制药并没有形成合理的降价机制,利润很低的常用药品却屡次“中标”,价格持续走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的“倒挂”,迫使药品生产企业减产甚至停产,患者只能买价格更高的替代药。
“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在医疗器械生产和销售中也频频出现。一位三甲医院的院长告诉记者,医院曾使用的国产心脏起搏器价格在1.6万元,国家进行价格调控,规定该种起搏器价格要降到1.1万元。降价之后,企业不愿生产,这种起搏器逐渐退出了医院。患者只能买到进口起搏器,而最便宜的进口起搏器也要2.1万元。两者的疗效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应完善定价与采购体系
有网民呼吁,应进一步完善药品定价和采购体系,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提高企业生产和医院适用廉价高效药品的积极性。
网民“杨君丽”认为,随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质量管理、环境保护、人员薪酬等标准不断提高,药品生产成本也在增加,对于过去价格较低的药品,政府应及时提高零售限价,莫让企业亏损而导致消极生产或者是“停产逼涨价”的不良状况。政府职能部门在严格药品审批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灵活的调价机制,实时监控药品的生产供应情况。改进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并且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补贴,确保基本药有合理利润空间。如此,疗效好的廉价药品,才会重新回到药店的柜台和医院的药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