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为脑中风、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脑血管意外“起病急、病情重、易复发”,虽然它像“风一样来”,却不能像“风一样去”,它的“到来”带给患者、家属的是无尽的痛苦。
今天,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今年世界卒中日主题是:六分之一。全世界每6个人中有1人可能在一生中罹患卒中!同时,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而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
触目惊心的“六分之一”拉近了人们与卒中的距离,这个数字也代表了卒中在全球范围的危机现状。发生卒中的可能范围包括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如果对此忽视或无知,情况将更加恶化。
晓书/文
只要有中风先兆都应立刻就医中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但目前也开始出现低龄化的趋势。苏大附二院神经内科博导刘春风教授说,除老年人外,中年人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等患者也应提高警惕,谨防中风“偷袭”。
部分患者发生脑梗死之前会有预警,如短时间的肢体麻木感,或肢体无力,可表现为站不起来,半身不遂,流口水,举不动筷子等等。此外还可表现为讲话含糊不清,或眼前发黑,或头晕、恶心,甚至不省人事等,这被称为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先兆一般持续时间很短,常常被人忽视。实际上这种先兆是发生脑梗死的特级警报,其中的三分之一会很快发生脑梗死,应该尽快就医,遗憾的是,多数人认为发作以后没事了,不积极看医生,失去了预防脑梗死的最后机会。
现在主张治疗脑梗死要像心肌梗塞一样争分夺秒。 因此在发现有脑梗死的症状后应该马上到有神经科的医院就诊,尽快做出明确的诊断,进行治疗。如果在发病1-2天后才到医院治疗,治疗的效果就较差。而脑出血,由于是脑动脉破裂后血液进入脑组织,所产生的症状与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及出血的速度有关。因而脑出血的发病往往比脑梗死要急,因此一旦怀疑脑出血时应该安静平卧,由救护车送到医院,更不应走动。刘春风教授说,现在公认的最佳急救时间是发病后的3-6小时,但若能在中风发生后的3小时以内将病人送到具有较好条件医院急救,则可以将危害降到最低限度。酗酒者中风发病率比常人高4倍由于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而且目前的治疗方法还未达到理想的疗效,因此应重视脑血管病的预防。
筛选出高危个体并进行干预以减少其发病率,称为一级预防。对已有中风先兆的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称为二级预防。在脑座中的众多危险因素中高龄、性别、种族、气候和家族史是无法干预的,但以下因素均可进行干预,从而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复发机会。
高血压: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升高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并有线性关系。控制高血压可减少38%中风机会。
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增加2倍。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与脑血管病高度相关,可使脑血管病发病增加并使病情加重。
心房纤颤及其它心脏病:心房纤颤、心瓣膜病、冠心病、新近发生的心肌梗死都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缺血性卒中。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特别是同时有TIA史的患者。
高脂血症: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速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吸烟、酗酒:吸烟可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粘度增加,加重血管壁损伤;还刺激交感神经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酗酒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
其它:活动量少、肥胖,滥用药物、口服避孕药、偏头痛等都与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关。
如何寻找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通过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等可找到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心源性脑栓塞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是40岁以下患者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多引起血栓形成脑梗死,但导致栓塞性脑梗死(动脉-动脉栓塞)也不少见,因此在缺乏心源性栓子的证据时,进行颈部和脑内血管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超声检查是非常有价值的非损伤性脑血管检测手段。超声多普勒在血管狭窄时可发现血流加速或血流紊乱,还可发现眼动脉血流方向的变化;在锁骨下动脉盗血时也有特征性的血流方向改变。二维超声还可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能准确确定是否存在溃疡。 TCD还能发现颅内主干动脉的狭窄。当然必要时还可进行动脉造影。
栓塞性脑梗死:栓子的主要来源是心脏附壁血栓、颈动脉及主动脉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以下情况时应考虑:突然起病,症状迅速达到高峰;有风湿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史;有心房纤颤;颈动脉和主动脉超声发现不稳定斑块;TCD栓子检测发现脑血流中有大量的栓子信号。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发病年龄多较高;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发病前可有TIA;安静时发病较多;症状多在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多数病人意识清楚,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
腔隙性梗死: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如CT、MRI等。
源自:《城市商报》
(责编:郭睿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