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让孩子独自一人睡觉的小技巧

家庭医生在线 2012/8/19 11:31:47

  究竟宝宝多大可以与父母分床睡呢?分床睡需要刻意分开还是顺其自然?过渡期间有什么小技巧?让我们来看看三位妈妈的说法吧。

  大床和小床“无缝对接”让孩子分清“你的床”、“我的床”

  汪小姐宝宝小易3岁

  我孩子的床是和我们的大床拼在一起的,我在孩子的小床上垫了点东西,让小床的高度跟我们大床的高度一样高,再拼在一起,就像是“无缝对接”。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分床睡了,但是还是让孩子觉得离爸爸妈妈很近,我们自己也可以多享受下跟孩子同睡的时光。

  这个方法是从小易1岁以后开始采用的,因为跟我们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分床,所以他适应得还是挺快的,除非是他生病了,我会把他从小床上抱回来睡,等过几天身体好了,再抱到身边的小床上去。晚上睡觉的时候,有时小易也会睡着睡着就爬到我们床上,我会很坚决地把他抱回去。不过,要是早上6点还没完全醒的时候他再爬过来,我就让他和我们一起睡。

  虽然两张床拼在一起,不过在铺床的时候我会刻意把两张床铺成完全不同的风格,让孩子觉得这并非一张在一起的大床。我们管我们铺,孩子的床铺成他喜欢的样子,现在他已经有区别的意识了,会经常跟我说“这是我的床”、“这是妈妈的床”,还会说:“妈妈和我到我的床上玩。”等他再大一点,我想我们就可以完全分开睡了。

  先分床睡再分房睡过渡时在床边安个夜灯

  刘小姐宝宝乐乐4岁

  我一开始是在孩子两岁半的时候让她自己睡的,而且是在她自己的小房间单独睡。可是过了两天就发现,乐乐根本不会简单地照顾自己,心理上似乎也承受不了黑暗和孤独的恐惧。所以我们只好把乐乐的小床搬到我们房里,让她在我们房间里睡她自己的小床,这样就克服了孩子的恐惧感,夜里也能随时照顾她。

  等乐乐到了三岁的时候,我又开始尝试让她睡自己房间。怕她不适应,我特地在床边开个小夜灯,每过几天就把灯光慢慢调暗、再调暗,一直到完全关灯也能自己睡着。效果很好,孩子很快就适应了。

  现在我们就一直分房睡了,有时候乐乐病了,让她跟我们一起睡她还不干,非要回到自己的床才能睡得着。现在一般我说睡觉时间到了,她会自己进房,上床,盖被子,关灯。不用粘着我陪她也能自己睡着,早上一般六点四十就会准时起床。

  等有勇气了再分床不能忽略孩子的依赖感

  李小姐宝宝航航2岁

  孩子多大分床睡我觉得应该顺其自然,不能忽略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而且母子同床也有不少好处,比如至少我们的睡眠质量能够有保证,而且可以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增加孩子对我的信任感。

  我也想过让宝宝跟我分开睡,但是我看一些育儿书上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恐惧心理,白天听了故事,脑子里就会想象一些奇怪恐怖的事情,我观察了孩子,好像是会害怕。所以分床睡这件事还是缓一缓。他跟我舒服地睡了这么久,都已经习惯了,突然把他扔到一个黑暗陌生的空间独自睡觉,想想是受不了。我想等航航再大一点,认识多了,依赖感被满足了,有勇气自己睡的时候再分床睡。

  专家观点

  孩子生病抱回父母床不可取

  通常而言,建议父母在孩子三岁以内分床,六岁以内分房。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父母,其“私人空间”都变得更大,睡得更舒适和安全。同床睡的话,大人和孩子夜里都会翻身数次,势必互相影响,分开睡后,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更有保障。其次,孩子跟父母同床睡,有时甚至有被大人被子压窒息的危险,孩子睡自己的床,卫生状况更健康,也更安全。

  三位妈妈的做法中,第一位妈妈“无缝对接”的方法挺可取的,既做到了分床睡,又满足了孩子个人安全感的需要,但是等孩子长大后,还是要慢慢过渡到分房睡。第二位妈妈在过渡期间为孩子装了一盏夜灯,只要灯光不是太亮,没有破坏孩子的日夜节律,也是可取的。第三位妈妈太过顾及孩子的依赖感了,培养孩子分开睡的习惯和意识,应该在孩子可塑性较强的时候进行,否则,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会随时间增长而越来越难戒除。

  另外,在孩子生病时将孩子抱回父母床上的做法是不太可取的。因为将孩子抱在手里睡觉,卫生问题还是没解决,而且父母有可能自己就是病菌携带者,反而会有反效果。父母在孩子生病时,可以哄他入睡,然后再放回小床。

  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看动画片、讲故事的方式渐渐让孩子有分床睡的意识。最好可以结合故事情节跟孩子一起参与小床的装饰,这样孩子会更有兴趣和意愿睡自己的小床。坚持一阵,孩子就会养成跟父母分床睡的习惯了。

(责编:方徽雯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学龄前儿童的性格特征都有什么啊,应该要怎么培养宝宝比较好的...

教育孩子建议去美希教育的网站看看,美希儿童教育不仅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还对孩子进行全方面的心理培训,更辅以家长教养方式的指导,教会家长如何做有智慧的父母,因此孩子不仅仅学习上的能力得到提高,亲子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Q:学龄前儿童有哪些特点

对学龄前的孩子的发展特征进行了解,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有帮助的。这样就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情况来确定学习方法,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可以更好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学龄前的孩子清肝不稳定,家长和老师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和包容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进行引导,这样学龄前的孩子的成长才会更有规律,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

Q:好动怎么办?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要注重的问题:小儿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学龄前期,这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如口头语言,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性也在该期初步形成,所以,不能忽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及心理护理.早期教育包括体,智,德,美四个方面.体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还不够,还必须开展一定的体育活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儿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智育:早期进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传授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把开发儿童的智力作为重点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再学习就十分困难了,甚至无法补偿,比如口语就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在学龄前期没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待到成人后即使花费很大的精力,也达不到正常人的口语水平.我们要从培养儿童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方面做准备,而不能以识多少字,学了几册算术作为儿童智力高低的标准.德育:是指对儿童的品德教育.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来有三种因素,即对品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学龄前儿童对事物认识水平比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了解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够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礼貌,善良,诚实等.儿童的模仿性强,社会上许多事情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他们,如不主动地进行教育,儿童则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细致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绝不是仅靠说教,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美育:是指对儿童的审美教育.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某些艺术形式就是将这些美的内容加以提炼,升华的结果.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教给他们初步的技能技巧,来表现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进行某些创造.艺术形式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大都用声音,色彩或动作姿态来描绘,这正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艺术形式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易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如歌曲,乐曲,舞蹈,诗歌,美工,文学作品等都是对儿童知识经验少,理解和欣赏水平低,生理上还不成熟所以只能选择那些浅显易懂的作品.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行为,语言对培养儿童的美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美化,成人的举止,行为,服饰都很重要.学龄前儿童,在心理护理上应注意心理特征.此时的儿童抽象思维已经产生,能够对抽象的数概念有所认识;创造想象也已出现,个别儿童还能画出很新颖的画面,编出有情趣的小故事.因此,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都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让儿童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善美的陶冶,通过耳濡目染,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使其心理在一种健康,向上,友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在心理护理上,要十分注意方法,对儿童切忌采用粗暴简单的训斥,这样容易使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能采用迁就,纵容的方法,这样就会使儿童产生不辨是非,自以为是的心理,采用正面引导,循循善诱的方法,如通过劳动培养儿童勤劳,助人为乐的品德,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劳动后的愉快及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在儿童的心理护理上还应注意顺其自然,要和儿童教育,儿童保健紧密地结合起来.护理得当,可使儿童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