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孩子10岁前不容错失的3件大事

家庭医生在线 2012/4/27 11:18:57

  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一个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积累的过程,在10岁前,孩子如果能够尽情参与这三件事,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好的影响。

  我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跟我抱怨工作忙,还要给孩子选择辅导班,什么画画啊,钢琴啊,少儿美语啊,一大堆,晚上回家还要抽时间辅导孩子这个那个的,一个字,累!我问他,你带孩子去捉过虫子没?他说你问的问题怎么这么没头没脑啊,我跟你说正事呢。我不解释,让他快点回答我问题。他告诉我没有。我又问他,你孩子认识几种鸟类?他更迷惑了,说这个还真不知道。

  至于我为什么要问这两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是因为正巧看了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列出的《孩子在10岁前应该做的32件事》。这32件事分别是: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里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我将这32件事和自己的一些想法,把孩子10岁前应该做的事归纳为三件:亲近自然,亲近家庭和亲近社会。

  一、亲近自然

  有些家长也常常跟我抱怨小孩子给他休息时间反倒不知道怎么玩了,无非是看看电视,上上网,打打游戏之类的。想当初我小时候,生活苦是苦点,但童年的生活却是乐趣无穷的。上树捉鸟蛋,下泥塘摸螺蛳,多了去了。现在呢,家长有空带孩子出去玩,去动物园,隔着铁栅栏看动物,认识了这个是什么生物,但没细瞧过,没摸过,没研究过,轮到要写关于动物的作文了,要么就瞎编乱造,要么就卡住不会写了。猜谜语回答的倒是挺快,反过来问孩子这种动物植物有哪些特性就是一问三不知。加上现在孩子金贵,摔一跤就得心疼死全家人,七大姑八大姨一个劲宝贝着,更别说主动让孩子去泥地上打滚了。

  当然我们不可能像美国家庭一样的,在院子里搞个露营啊,挖个洞穴啊什么的,都是一幢幢公寓,没有独门独户的院子,没那条件。咱们教孩子亲近自然,得根据实际情况来。比起给孩子把休息时间排的满满的,不如抽个空带他们去大自然“探索”一番,这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途径。

  二、亲近家庭

  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不论哪个年龄段,普遍有一个毛病,很少会想到为父母做点什么。这与家庭教育是非常有关系的。平时对孩子的事情家长总是亲力亲为,洗个袜子也不让他们动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认为家长为自己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渐渐地,孩子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自私。加上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双职工,物质上照顾孩子周全了,思想上交流却是十分匮乏,孩子体会不到这种特别的爱,自然也就不会表达爱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都说中国人含蓄,不像西方人常常把“我爱你”放在嘴边,那么中国家长何不给孩子一个机会做做饭,洗洗衣,偷得浮生半日闲,还能让孩子体会自己的辛苦和爱呢?孩子心理充满的暖暖的爱意,自然就会去关爱别人。

  三、亲近社会

  你可别小看小孩子之间打架,这里头也有学问。所谓不打不相识,很多孩子认识伙伴都是从一场小架开始的。这个过程难免会受点皮外小伤,但有的家长就会大惊小怪的领着自家孩子上门讨说法,往往双方家长没说几句就吵起来了,殊不知孩子隔天就会忘记这场不愉快,又开开心心地玩在一起。这是人类社会性的一种表现,是进入社会之前,与人交往的“预演”,是孩子交流能力和独立能力的一种锻炼。

  有时候,孩子的能力超出大人的想象,别把孩子想得太弱了。

  说到这些就得说说减负了。学校作业是少了,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利用呢?很多家长就向老师讨着要复习资料,各位家长不妨参照下那32件事和我说的三件大事来帮助孩子合理利用好多余的时间。

    编辑推荐:

    爸爸送给女儿六种礼物最可贵

    家长打骂孩子 反应教育无能

    父母爱做的11件“蠢事”

    这些“小事”毁了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八大关键问题决定孩子的一生

(责编:方徽雯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其实,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出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因此,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摸索.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成年人身上,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因此,中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每个家庭必须正视的问题.它需要每一个家庭来回答,需要每一个人来回答!教育在学校,素质在家长!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学生“减负”问题,我的看法是,学生“减负”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减负”只有一条路径可走,那就是教师和父母要“增负”.一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父母不能再靠经验来教孩子,应该学习怎样做个称职的父母,怎样做个优秀的父母.千万个孩子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一种成功能够弥补家庭的失败,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如果家庭渎职,即使有再多的学校,社区工作站,心理咨询室和劳动教养所,都将无济于事.(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是否只有“坏”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所谓的好孩子并不需要呢?在接触中我们发现,一些“好”孩子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袒露出来,他们不想因此破坏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的形象,他们活得很累.所以,很多的“好”孩子都成了两面派,表面上乐观快乐,内心深处却悲观孤独.然而,上述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视了.有很多高学历的父母,总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一个高中生曾在来信中说道:父亲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某公司的副总经理,从小家庭就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她转入一所新的重点高中后,因为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家庭给她的压力,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然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直到高考前,她的恐惧达到了极点,最后她想到了自杀……幸运的是,这个女孩得救了,但女孩的父母仍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他们一直认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知恩图报.天下哪有生来就懂事的孩子呢!孩子不仅需要好的朋友,好的老师,更需要好的父母!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要每个父母重视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陶言)我们该有什么样的孩子观教育的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这种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近代以来,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曾经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过程,我们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起来并逐步演变.民族国家本位的孩子观,与家族本位的孩子观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孩子是整体目标的手段.孩子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家族的利益,个体需求必须让位于整体需求.与这样的孩子观相适应,我国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教育中教化式,被动式的教育模式.在这种观念和制度支配下,中国孩子的某些社会状况和问题一直遗留了下来.儿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权利缺乏切实的保障,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制度的保证,他们的心理品质养成,性格发展等需要,更为我们的教育所忽略.如今,社会急速变化的价值多元,信息开放的趋势,越来越个人化的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反衬出既有教育模式对孩子的独立,自由的人格,自主的能力以及自我责任感的培养等的不利.我们今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只有当孩子的基本权利成为社会共识,并得到起码的制度保证,我们才能期望他们身心健康地面对社会,进入社会,并对社会承担起公民义务,对人类承担起道义和责任来.

Q:准备要二胎,在良好家庭教育成长的大宝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孩子在优质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父母彼此互为中心,非常恩爱家庭和谐,而孩子在父母心目中的排序位于第二位,日常生活中注意多与孩子沟通,并引导孩子尊重父母等长辈,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积极引导孩子乐于奉献,在照顾他人的过程中享受快乐。如果当家庭准备要二胎的时候,再做好铺垫,积极引导孩子去想象与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在一起玩的时候的快乐情景,大宝的情绪一般不会是消极的,相反,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对于二宝的到来会比较期盼,二宝出生后,大宝往往会更快乐。

Q:怎样教育孩子诚实呀?我第一次有孩子,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很生...

其实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人的实际教育。在生活当中,我们首先应该大人学会诚实。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