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镇痛药≠止痛药
100多年前,作为解热镇痛的革命性药物,阿司匹林正式问世,这也代表着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品类的诞生。长期以来,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效果,被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急性疼痛、软组织疾病和运动损伤的治疗。
北京军某医院副的教授指出,在骨科里有很多常见病,例如腰疼、腿疼、肩周炎或者一些运动的创伤都可以引起疼痛。“特别是腰腿痛、骨关节炎、肩周炎等都是一些退行性疾病,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关节的反复运动,关节、软骨周围的韧带以及肌肉都会发生炎症,而这种炎症通俗地讲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同时会产生明显的疼痛。”
那么,面对这些疼痛我们该怎么办?
“因为它是一种无菌性炎症,临床上就会应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但教授强调,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不同于止痛片。“临床上很多病人问,医生你是不是给我开的止痛药?其实不是,这是一种消炎止痛药,通过消炎解除病人的疼痛。”
解热镇痛药高居家庭药箱第三位
除了在医院临床广泛应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也常常出现在很多老百姓的家庭药箱里,例如很多常用的感冒药、止痛药都属此类。据《2009年度中国家庭药箱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生活常备药品中,解热镇痛类药物高居第三位。与会专家指出,大医院和正规医院的医生,治疗疼痛时安全用药和科学用药做得比较好,但还需要更广泛地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普及这种意识,特别是在胃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已成为中国人常见病的情况下,关注止痛与胃肠道损伤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在家自行用药的患者,专家指出,许多人对镇痛药可能损伤胃肠道的副作用不了解或不重视,这是需要警惕的。有数据显示,由传统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引发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具有发生率高、隐匿性强的特点,81%的患者在发生严重胃肠道并发症前没有征兆。
专家点评
滥用抗炎镇痛药 会导致胃出血
尽管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是抗炎和镇痛的能手,但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之所以能够抗炎镇痛,与其抑制人体内的环氧化酶(COX)有关。但科学研究发现,环氧化酶其实有两种同工酶,即COX-1和COX-2,如果不加选择一起抑制,则在抗炎镇痛的同时,极可能产生胃肠道损伤和血小板功能抑制等副作用,对胃肠道高危患者的威胁则更大。由于传统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会不加选择地同时抑制两种同工酶,所以它对胃肠道的副作用不容忽视。
大量研究证实,传统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可引起上消化道穿孔、溃疡、出血等不良事件。其中消化不良平均发生率为10%~12%,最高可达50%;服用两个月以上传统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平均镜下胃溃疡发生率高达21%。美国1997年有研究显示,每年因服用传统非甾体抗炎镇痛药而引发胃肠道事件的死亡率,骨关节炎病人达到0.1%。
提醒
65岁以上老人用镇痛药尤需小心
实际上早在1999年,全球就已诞生了第一个选择性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它的出现大大减少了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这种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主要抑制导致炎症和疼痛的COX-2,因而既具备抗炎镇痛的显著疗效,又可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
专家指出,目前国内也好,在世界上也好,对于一些疼痛严重的关节病病人、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医生均推荐使用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与此同时,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的风湿病学会和我国的骨科学会也提出来,如果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危险比较高,应该使用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如果使用非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一定要加上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等。
据专家介绍,胃肠道高危因素包括:
1.年龄超过65岁,因为这部分人群的胃肠道功能都不太好;2.伴随有其他疾病;3.有幽门螺旋菌感染;4.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5.正在使用激素;6.正在使用阿司匹林抗炎的病人;7.长期喝酒的病人,这部分人本来胃黏膜和胃肠道就不好。
“长痛”、“短痛”要分清
专家指出,除用药安全性外,对症下药也很重要。从大类上分,疼痛还可分为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如类风湿关节炎等,许多患者都有自己的常用药。而急性疼痛,如急性创伤、扭伤、术后疼痛等,由于发生率高,涵盖的范围广,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此外,慢性疼痛的急性发作也属于急性疼痛的范围,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发作等。
应对生活中常见的急性疼痛也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如果疼痛非常剧烈,并且原因不明,患者应及早去医院治疗。此外,家中常备见效快、安全性好的止痛药也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