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转载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2009/10/23 5:11:29

  四五岁的孩子,正处在不断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他们也特别想显示出自己的能力来。但是在这个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也会因为遭受各种挫折而产生沮丧情绪。此时,该如何帮助孩子保持自信从而学会坚持呢?

  告诉孩子:他的能力有局限

  情景:4岁多的皮皮最喜欢看隔壁7岁的小哥哥打乒乓了,常常看得目不转睛。于是,皮皮妈妈也给他买了球拍和小球,鼓励他学。可皮皮怎么也打不到自己扔起来的球,试了很多次也无法成功。

  点评:让孩子做自己实际能力还达不到的事情,他们所得到沮丧和失败的可能性会更大。这个案例首先的问题在于,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同时还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父母既要鼓励孩子“开始”,也要知道何时帮助孩子“停止”,尤其不要因为看见别的孩子会什么,就要求自己的孩子学。父母尤其是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跟那些年龄比他大的孩子做比较。

  提示:在让孩子学习一项新技能时,父母需要做的不仅仅只是示范,最好还要陪孩子多“练”一会,不要一下子就让孩子接受挑战。例如,如果孩子很想学打乒乓,父母可以把着孩子的手,让孩子体验一下打准球的感受,直到孩子能够独立做到再放手。

  告诉孩子:成功在每个步骤中

  情景:焱焱开始学写自己的名字“王焱”,但让他沮丧的是,每次写到下面两个“火”的时候他就会犯晕,不知该把那四个点儿、两个撇、两个捺怎样安装才好,直到最后整张纸上都写满了“王※”,焱焱也因此一脸不高兴。

  点评:不妨将一个对孩子来说较难完成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不能完美地完成任务而感到失败了。其实,不一定只有失败才能鼓励人坚持不懈。当孩子在完成一个小步骤后,获得的成就感能让孩子充满自信。

  提示:例如孩子正在学习自己穿鞋、系鞋带,当他把脚放进运动鞋里,整理好鞋的“舌头”和鞋带,还没有开始系的时候,父母就该立即给他一个祝贺:“呀,真棒!你已经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加油!接下来把鞋带整理好,拉紧,现在就可以开始系了。”通常情况下,当孩子听到这样的鼓励,一定会高兴地做接下来的步骤。${FDPageBreak}

  告诉孩子:努力是成功的前提

  情景:蓉蓉想学习洗手帕,可是她练习了很长时间,手帕上的那块小黑点仍没有褪去,让她感到心烦。她满脸愁容地问妈妈:“我为什么怎么洗都洗不干净?”

  点评:当孩子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或者是努力做一些并不太得要领的事情时,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做这件事的意义和过程,而不要引导他们只重视结果,更不要用结果好坏去评论甚至苛责孩子。不妨告诉孩子,做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用心去努力,努力才是成功的前提。

  提示:如果遇到蓉蓉这样的问题,妈妈可以这样为蓉蓉开解:“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练习把事情做好。现在你能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分担家务,已经非常棒了!我们慢慢地学习一定会把手帕洗干净的。”鼓励会使蓉蓉乐意再次尝试或继续更耐心地学习。

  告诉孩子:每个人有自己的优势

  情景:“我为什么不能像强强那样拍球拍得那么好?”“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像小雪那样,也会骑自行车!”“我很想和伟伟一样……”佳佳总是在羡慕别的小伙伴,希望小伙伴们的一切本领自己也都会。

  点评: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听任他一味羡慕别人,竭力追赶别人。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努力,坚持成功。

  提示:对于佳佳这样的孩子,父母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告诉他:虽然爸爸不会弹钢琴也不会打网球,可是爸爸会滑冰还会修自行车。

  当孩子意识到父母除了很多“会”和“能”外,也有很多“不会”时,他就会比较容易接受自己还有很多“不会”,这样就不会因为挫败而感到沮丧了。

(责编:温小军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如何培养儿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能力呢?

你好首先,教育工作者得正确认识挫折,同时教育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心理学中的挫折,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标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挫折承受能力,则是指在挫折面前,人所能承受的能力,它是情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年儿童正是个性特征和情感能力逐步形成时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虽受到父母与师长的悉心呵护,但总不会一帆风顺,完全避免挫折.特别是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高速发展,父母,长辈的期望值也会越来越高,学生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遇到的挫折的可能也就越多.作为教育工作者,孩子的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挫折,不要惧怕挫折,不要逃避挫折,更不要在挫折面前颓废,绝望.挫折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人人都会遇到挫折.挫折就像风雨,不管孩子是否愿意,不管作父母长辈的呵护得多么周全,逆境和挫折总会不时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之中.挫折往往给人以打击,影响人的情绪.特别是对少年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学习中,生活中的坎坷,如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焦虑,压力过大,家庭的变故,父母的打骂,同学之间的矛盾,师生之间的交往误会都可能在孩子的心理上产生压力,变成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坎,往往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或自卑,抑郁心理,面对压力丧失信心,或形成逆反,懒惰心理.所以,要教育孩子正视现实,坦然面对挫折.懂得挫折总是暂时的困难,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解决.其实,"对于强者,挫折是一块垫脚石,它让人站得更高,更接近目标;对于弱者,挫折则是一块绊脚石,成为人进取路上的拦路虎,可使人一蹶不振,无所作为."(法国·巴尔扎克)因此,教育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引导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发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是教师和家长正确的选择.  其次,要选择全方位,多渠道,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心理教育与学校的其它教育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只有选取一套全方位,多渠道,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才能提高其功效.少年儿童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解决好个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致心理受挫,形成消极情绪,对于学生产生的这种心理受挫问题,教师应以多种形式解决,如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在教学中认真贯彻心理卫生的各项原则,挖掘各学科的心理教育内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在班级建设中渗透,如通过主题材班会等,通过班级集体的力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自制能力,在集体发展的过程中,让其归属,自尊,交往,自我实现等多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和激发,挫折承受能力等得以磨练;也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如专题演讲,辩论会,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咨询,心理知识讲座等;还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渗透,学校可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有关孩子身心发育的常识,让学校与家庭,社会互相配合,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制等心理品质,能经受住各种坎坷和压力,鼓起勇气,迎接挑战.学习是少年儿童的主要活动.一个人学有所成,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经得住学习内容繁重的压力和学习过程漫长的磨炼.在学习的道路上,同样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因此,需要人们以坚强的意志,健康的身心,科学的方法去战胜它.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相对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用较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减轻学业负担,还可以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始终处于有利地位.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到意志,性格,智力等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从多个方面努力,如培养,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了解本身的认知,个性等方面的特征,恰当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增强学习的毅力等多方面结合.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Q:怎样让孩子健康成长

天下的父母都企盼自己的子女能成为“天之骄子”,大有作为。殊不知,要做一番事业,没有百折不挠的性格,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是不行的。而这种性格,这种精神,这种信心和勇气,非吃苦不能磨炼,非挫折不能铸造。倘若为人父母者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点,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一切容忍,生怕他们吃苦受累,看起来是爱护他们,是仁慈的表现,实际上就会象上面的例子一样,是害了他们,葬送了他们美好的前程。试问:一个从小没有受过挫折、困苦和磨难,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长大后能孝敬父母吗?能承受各种压吗?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吗?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无论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还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为人父母者应该让孩子“锻炼”:该受的苦和累让孩子受,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和准则,让孩子承担一些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Q:孩子怎么这样问?

作为家长,应该多向孩子讲述生活的美好和欢乐,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告诉孩子生活是美好的,要好好生活,享受生活。但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有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能退缩,而应积极面对,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才是正确的选择。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多引导多鼓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当然,教育引导这一过程可能会较长,作为家长要有思想准备,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最后,祝你的孩子早日走出阴影,健康成长。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