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从“胰”病“风云”到辩“癌”有方,消化内科医生断案肝胰“肿瘤”

2024/4/2 11:55:29 举报/反馈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王凌云 教授

同样是血清IgG4指标升高,来自东北的沈大爷(化名)和来自贵州的牛大哥(化名)却检查出了完全不同的疾病。经过不同方案的治疗后,两位患者都明显好转,影像检查中疑诊为肝癌及忽视的肾脏占位病变也终于“水落石出”。近10多年来,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凌云教授介绍,当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的脏器受累时,可能出现弥漫性或者局灶性肿大。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减轻、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症状与肿瘤疾病相似,需要格外注重鉴别。也有少数患者按照IgG4相关疾病治疗,最后却确诊为早期肿瘤。这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转氨酶异常升高

近七旬老伯原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惹的祸”

来自东北的69岁的沈大爷去年年底出现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皮肤发黄、尿黄等精神不济的情况,短期内体重下降了15kg,在当地医院就诊抽血检查结果提示沈大爷的肝功能出现了明显异常——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都出现了异常升高。其中,GGT、ALP等胆管酶升高尤其明显,总胆红素也有所升高,这也是患者小便变黄的原因。

检查结果让沈大爷和家人陷入了疑虑:沈大爷已经戒了烟酒30年,没有乙肝病史,近期也未曾服用药物,转氨酶怎么会突然升高呢?

此时,沈大爷检查指标中IgG4升高的结果引起了医生的注意,在完善了腹部CT检查后,医生发现沈大爷胰腺呈典型的腊肠样改变,种种结果都指向了“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累及胆管,造成了梗阻性的胆管扩张和肝功能异常。

据此,当地医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给予激素治疗并逐渐减量,多次复查肝功平稳改善,但仍然需要激素长期维持。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沈大爷多方打听后,决定求助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王凌云教授团队,来广州接受进一步治疗。

“胰”病未平又起“风云”

治疗团队谨慎判断为患者确诊早期癌症

入院后,为进一步明确诊断,王凌云教授安排沈大爷复查MR,结果发现左肾下极有一个大小约29mm*24mm的不均匀轻度强化结节。考虑到外院资料并未提示肾脏占位的相关信息,王凌云教授团队为此详细回顾了沈大爷既往的生化及影像检查,组织消化内科庄燕妍副主任医师、放射科李勇主任、泌尿外科于浩副教授等进行了多学科会诊。仔细回顾患者外院影像资料发现,患者起病初期左肾下极占位病变已经存在,激素治疗后胰腺腊肠样肿胀改变明显缩小,但是肾脏结节反而有增大趋势,这有可能是IgG4相关疾病累及肾脏,也很有可能是一个早期的肾脏肿瘤性病变。


消化内科组织多学科讨论

消化科王凌云教授(右二),放射科李勇主任(右一),泌尿外科于浩副教授(左二),消化科庄燕妍副主任医师(左一)

抓住了这个“蛛丝马迹”,王凌云教授团队慎重起见建议患者行肾脏穿刺活检,明确肾脏占位病变的性质。经过向患者及家属反复解释病情及可能的风险之后,患者转入泌尿外科接受肾脏穿刺活检。肾穿刺病理结果回报沈大爷左肾下极占位是肾透明细胞癌,在医生建议下,沈大爷接受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左肾部分切除术。病理结果显示,沈大爷左肾下极占位是局限于肾脏的大小2.5×2×1.8cm的透明细胞肾细胞癌(G2级),未见远处转移。手术后,患者情况逐步好转并顺利出院,出院后患者在当地医院规律复查。针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沈大爷继续口服激素治疗,精神、食欲已恢复,肝功相关指标全部正常。

相似情况不同结果

精准诊断帮助患者免于手术创伤

与沈大爷相似,来自西南边陲毕节的牛大哥也在检查中发现了肝脏占位,当地医院按照原发性肝癌治疗。半年时间内,患者肝功能恶化,出现发热、三系减少、大量腹水及肾功能不全,体重下降5kg,患者几乎是在绝望中辗转千里到王凌云教授团队求医。王凌云教授团队仔细诊视患者后发现,该患者有全身多发淋巴结及脾脏明显肿大,血球蛋白升高达到86.8g/L,影像表现不符合典型肝癌,王凌云教授团队检查后发现患者血清IgG4高达104g/L,肝活检及淋巴结活检也提示大量IgG4阳性细胞浸润。按照IgG4相关性疾病治疗后,患者肝占位及全身淋巴结明显缩小、肝肾功能恢复、腹水消退,目前继续小剂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多次随访结果基本正常。王凌云教授团队的细心诊治,为患者摘掉了“肝癌”这个可怕的帽子,避免了“肝癌”手术的创伤。

相似的情况,却指向了完全不同的结果,王凌云教授指出,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是一种罕见疾病,当脏器受累时可以表现为弥漫性或者局灶性肿大,治疗时与肿瘤疾病的鉴别格外重要。王凌云教授团队曾回顾了2003-2020年近20年的文献报道,发现相比于正常人群,IgG4相关疾病患者更容易罹患肿瘤性疾病,尤其是胰腺癌和淋巴瘤。因此,遇见脏器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不要“机械”地认为一定是肿瘤病变,但也不能忽略潜在肿瘤的可能,治疗后需要密切随访。无论是沈大爷在起病初期肾脏肿瘤未引起医生重视,还是牛大哥因为肝脏占位被误诊为肝癌,都是IgG4浸润和癌症“难分难解”时,治疗团队需要面临的“断案”挑战。

本文指导医生:
王凌云

王凌云教授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

擅长疾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肝病、妊娠期肝病及消...[详细]

(责编:王春兰 通讯员:黄睿、刘文琴、王靖雯)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癌症 肿瘤 肝胰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