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介绍,夏季中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晴朗少雨、炎热无风,当它盘踞长久时,就会出现干旱现象;而在江南地区,每年6月上中旬到7月上中旬会出现梅雨季节,天气气温高、空气湿度大,异常闷热。所以夏天的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湿”和“热”。
中医学认为,“暑必夹湿”、“湿热交蒸”,脾主运化,脾恶湿。脾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尤其是肺、脾、肾皆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所以临床多见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气虚弱的表现。夏天“湿热交蒸”,儿童体质“脾常不足”,如果喂养不当,饮食失节,饮食不洁,多见脾胃病,表现为呕吐、泄泻、腹痛、积滞、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舌苔白厚腻等病症。这些症状中医认为是由“湿困脾胃,脾失运化”所致。
中医学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儿童机体阴阳未充足成熟。宋代小儿医学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指出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变化迅速,容易变虚变实,变寒变热。所以一旦有病,应该及早治疗,防止发生变化时措手不及。
遇到罹病初期的小朋友,除了主要治病的药方外,桂枝汤的口感不错,可以调理体质;平常也可多食用小建中汤增加抵抗力;玉屏风散、四神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也是不错的调理方式。
参苓白术散中参、苓、术、草(炙),补脾肺之气;山药、莲米补脾固肠;扁豆、苡仁本是理脾渗湿的药物,炒黄入药就增加了健脾的功能。陈皮、砂仁可理气温胃;桔梗与山药合用能防止上述药物损伤肺阴;大枣既可调和诸药,又有补养脾气的功能。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可以用来治疗脾虚湿盛所导致的消化不良、胃部胀满、肠鸣腹泻等症。现代除用于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之外,其他慢性病临床表现属中医脾虚夹湿证者。
此外,也提供多帖药膳,供家长们于外邪侵入期帮小朋友调节免疫力。治疗外邪侵入初期处方如下:
一、 驱邪姜汤
材料:老姜100克、黑糖50克、水3碗。
作法:将以上3种材料煎至半碗,温服饮用。
二、 桂姜粥
材料:桂枝10克、老姜四片、甘草3克、红枣10克、粳米100克、适量水。
作法:先将桂枝、生姜、甘草、红枣洗净,煎取药汁去渣(大火后文火煎煮15分钟)。将粳米淘洗干净,加水煮粥,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即成。(咽喉严重肿痛者要小心)
外邪入侵后调理处方
材料:山药60克、百合50克(以上两药量可自调),冰糖、水适量。
作法:山药去杂质洗净后,加入水、冰糖煮熟后即可食用。
平常调节免疫力处方
材料:茯苓100克、山药100克、芡实100克、薏仁100克、小排骨数个、盐、味精适量。
作法:将小排骨洗净待用。将中药材洗净后,加适量水煎煮半小时,再加入小排骨共同煎煮至将熟后,加入适当调味料即可服用。
许多家长以为,想要提高宝宝免疫力,那就给宝宝进补吧,于是以黄耆、枸杞、当归、党参等来帮小朋友补身子,殊不知这些都是上火的东西,份量过多或多吃很容易上火,反而导致宝宝脾胃失调。建议各位家长在调理宝宝身体前先咨询医生,辩证施治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