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主任医师王健与众多经验丰富的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共同编纂,旨在为读者全面解读股骨头坏死相关知识的书籍《股骨头坏死一本通——诊断·治疗·康复》出版了。
据了解,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基础篇、就医篇、治疗篇、生活篇及康复篇。基础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股骨头坏死的现状、病因、症状和预防方法等;就医篇向读者介绍了如何正确就医和常见的误诊情况;治疗篇详细介绍了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生活篇向读者阐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养关节,包括减重、运动和饮食等;康复篇则提供了术后康复锻炼计划,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恢复髋关节功能。
轻信“偏方”或“祖传秘方”或加剧病情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由股骨头血液供应中断导致骨组织死亡的病症,是一种常见的骨科难治性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王健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400万人患有股骨头坏死。近年来,随着敏感性检查方法的发展和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可在早期被发现。然而,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并不佳,许多非法医疗机构抓住患者“病急乱投医”的心理,误导患者治疗,这不仅使患者在经济上遭受损失,还可能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有的患者‘痴迷’于服用某些效果未经证实的药物长达10余年,从而导致其长期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王健表示,虽然股骨头坏死仍无法治愈,但通过正确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因此,股骨头坏死患者一定要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这样才能得到专业的诊断分期、接受规范的治疗,不能听信未经证实的偏方、秘方,更不能病急乱投医。
“激素或含激素的药物一定要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不能轻信所谓的‘偏方’或‘祖传秘方’,这些药物很可能含有激素,用了之后虽然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因激素的用量和用法不正确,可能会造成较大的隐患。”王健说。
股骨头坏死的早期“信号”
股骨头坏死一般多发生于50~60岁人群。大家会觉得股骨头坏死是老年病,但是,近年来,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王健表示,这可能与生活方式有关,如大量饮酒、肥胖、激素滥用等。哪些症状属于股骨头坏死的征兆呢?对此,他提醒,如果发现这几个症状,就要怀疑是否患有股骨头坏死了。建议在疼痛发生的早期前往医院检查,明确疼痛的原因。
疼痛:是股骨头坏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多出现于髋关节(胯部)、大腿根部(髋部、腹股沟部)和臀部。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疼痛多为隐痛,常在活动后或劳累后出现,一般经过休息能缓解。但若未得到及时休息和治疗,则疼痛会越来越严重,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范围可放射至膝关节。
髋关节功能减退: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髋关节越来越不灵活,想弯腰系个鞋带也困难,跷个二郎腿也不容易。
跛行:股骨头坏死导致股骨头周围的肌肉萎缩,晚期的股骨头坏死,股骨头会塌陷,从而使患肢缩短,患者走路时患肢不能负重,一瘸一拐,走起路来像鸭子一样摇摆。
除此之外,王健提醒,在股骨颈骨折导致股骨头坏死方面,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儿童和青壮年人群,发病率均很高。儿童和青壮年人群股骨颈区的骨质坚硬,一般情况下并不易发生骨折,故引发股骨颈骨折时所承受的暴力较老年人更大,骨折端移位更严重,血液循环破坏也更严重,需要引起注意。
年龄不是影响置换术实施的首要因素
“与某些患者始终不同意行髋关节置换术相反,部分患者一确诊为股骨头坏死,就要求医生给他换关节。这也是不科学的。”王健介绍,髋关节置换术是通过替代的方式将原有坏死的骨和关节置换为人工关节,解除患者的疼痛因素,使关节功能得到改善。以往,由于医学知识还不够普及,许多患 者在已经出现关节变形、无法走路等严重情况时才会到医院诊治,这时,病情多已进展至股骨头坏死晚期,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只能进行手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公众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增多,加上体检的普及,不少股骨头坏死患者在早期就被确诊,此时病变尚并不严重,可以通过减轻负重、理疗、药物治疗等非手术治疗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对此,他指出,不是确诊为股骨头坏死就需要马上换关节。先要搞清楚分级/分期,医生根据疾病分期、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行髋关节置换术。一般来说,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是使用非手术治疗来延缓病情进展。目前,根据股骨头坏死可分为1~4期,这4期大致分3个阶段进行不同的治疗。如果病情发展至2~3期,可以考虑行钻孔减压术或植骨保髋治疗。如果病情发展至ARCO 4期,治疗方案多考虑行髋关节置换术。
除此之外,过去认为,60~75岁是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最佳年龄范围。王健表示,随着人工关节材料的改进,患者年龄已非影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实施的首要因素,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经不再设定所谓的年龄限制或年龄标准,如果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者已实施的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以及希望改善生活质量,均可以让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再选择是否进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