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新时代婴儿“疾病”——婴儿肥胖的防治

家庭医生在线 2011/10/19 2:52:29

  婴幼儿肥胖,简单地来说就是指贮存于体内的脂肪过多过盛、消耗失衡,超过了同年龄儿童的正常数值。一般情况下,超过同年龄同身高段的儿童正常体重的20%,便可以诊断为肥胖。其中,20%到39%之间归为轻度肥胖;超过40%到50%,则是中度肥胖;而50%以上便是重度肥胖了。

  

  而且小儿肥胖症是不分年龄段的,但最常集中于母亲孕后期的三个月、婴幼儿出生后第一年以及11至14岁的青春期三个阶段暴发。处于第一阶段的小儿,取决于母亲哺乳期对营养的摄取适当,而对于二、三阶段的小儿,其食欲旺盛,偏食甘甜油腻食品,因此也使肥胖症更容易乘虚而入。因此,如何在这三个阶段有效介入,杜绝肥胖症发生,太子乐官网(http://taizile.net/)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副教授梁芙蓉女士进行了讲座。

  婴幼儿肥胖的危害

  梁芙蓉教授表示:形成小儿肥胖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父母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因素以及部分疾病的影响等等,而这三方面因素中又包括内分泌病变、神经失调、饮食不节制、运动量过少等众多分支。总体来归纳一下,完全可以说肥胖症是生活方式上催生而出的疾病,生活习惯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小儿肥胖症的危害上,长期性是其突出特点,它是缓慢发生的损害,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蚕食孩子的健康。对于特别胖的孩子,首先是不喜欢运动,再加上身体动作的笨拙情况较明显,也会使其产生心理上的障碍,从而不愿意参加群体性活动,造成性格孤僻;其次,肥胖也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原因,特别胖容易引起成年以后的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痛风、糖尿病的高发率,所以,肥胖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

  婴幼儿肥胖的预防

  在婴幼儿肥胖症的预防上,并非只是从娃娃抓起,而是从妈妈就该开始注意。梁芙蓉教授指出:一是要在孕育期避免营养过盛,防止巨大儿的形成;二是母乳喂养的孩子要比人工喂养的孩子发生肥胖的几率低很多,所以要大力提倡母乳哺育;三是辅食的添加要科学合理,不要过早给孩子添加淀粉类食物,而且进食要规律、平衡膳食,不溺爱和纵容;四是不要娇惯,让孩子保持充分运动。

  综上所述,保持良好的生活模式、生活习惯是预防和远离婴幼儿肥胖症的前提条件,此外还要摒弃一些陈规陋习,树立科学的才是最好的现代哺育观。要做到这点,广大育儿家庭就应该从心理上首先重视起来,了解肥胖给自己的孩子所带来的危害关系深远,关于这些,梁芙蓉教授在太子乐视频讲座中已从各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详实阐述,各位家长有必要去做一番了解,至少为了自己孩子健康未来着想,也应如此!

(责编:方徽雯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婴儿多少斤算肥胖症?

婴儿肥胖症主要是宝宝体重超过同性别、同年龄的健康宝宝平均体重的20%。据统计,男婴三个月的平均体重为6.6kg,而女宝时6.4kg,只要婴儿的身高与体重成正比就正常。一般来说,宝宝胖乎乎的是健康的标志。缺乏营养和锻炼是青少年和成人肥胖的主要原因,对婴儿影响不大。如果母乳喂养的婴儿根本不用担心婴儿的肥胖,母乳的营养是其他食物无法替代的。当然,婴儿肥胖也存在,主要是因为婴儿喂养不当,如每次婴儿哭立即喂养,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次挫折都想找东西吃,所以婴儿肥胖或过早喂婴儿高热量固体食物体重增加太快产生肥胖。此外,一些孕妇在怀孕后期营养过多也是婴儿肥胖的常见原因。婴儿肥胖的疾病主要表现在体重和外表上,因为婴儿在婴儿期不能行动,活动很少,所以疾病不太明显。

Q:宝宝肥胖怎么办?

宝宝白白胖胖总是很招人喜欢,大人看到藕段似的胳臂、软乎乎的小胖脸,总忍不住亲亲、捏捏。但如果宝宝太胖了,就会给爸妈带来烦恼。  中标1宝宝的体重标准  周岁以内婴儿肥胖标准是指体重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婴儿平均体重的20%。婴幼儿单纯性肥胖症的病率在10%左右。  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体重,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体重——0-6个月婴儿体重=出生时体重(公斤)+月龄×0.77-12个月婴儿体重=6+月龄×0.25生后第二年内体重平均增加2.5公斤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年龄×2+7或8  中标2宝宝超重的原因  肥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易发生在周岁以内婴儿期。既往的研究证实,人体脂肪细胞数目增多以胎儿期和婴儿期(生后第一年)最明显。婴儿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增多,而青春期发生的肥胖则以脂肪细胞增大。  具有肥胖遗传基因的儿童容易发生肥胖。父母都是肥胖者,其孩子发生肥胖的几率可以达到80%以上,父母中有一个人是肥胖者,孩子发生肥胖的几率达50%,父母中没有肥胖者,孩子发生肥胖的可能在10%。  但遗传基因必须通过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才能表现。贫穷时代老百姓吃不饱,尽管那时就存在肥胖基因,可几乎没有肥胖发生。肥胖发生率的明显上升总是伴随于经济条件改善和物质生活的丰富。除遗传因素外,肥胖还与非母乳喂养、饮食过量、喜吃甜食和零食、肥胖家族史以及孩子活动量较少有关。母乳喂养的婴儿肥胖发生危险较低可能与激素反应、生物活性因子、能量或蛋白质摄入量较少等有关。  婴幼儿肥胖发生的直接原因有——1.奶量过多许多父母不管宝宝是否吃饱,一哭就给奶吃;奶粉喂养婴儿的父母一定要将瓶中的奶喂完。2.加糖过多不少婴儿吃的奶中加糖过多,超过正常比例(每100毫升放糖6-8克),甚至饮水中加糖也过多。3.添加淀粉类辅食过早肥胖体质婴儿对食物耐受能力较强,有些父母在宝宝2-3个月时就开始喂米粉、面条或稀饭。  中标3宝宝肥胖的危害  我国传统观念是以胖孩子为荣,殊不知,婴儿肥胖对健康是不利的,肥胖婴幼儿易生病——1.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等,而喘型肺炎半数以上为肥胖婴儿。这些宝宝反复发作性气喘、咳嗽、烦躁不安、甚至呼吸困难并出现青紫,往往需要住院抢救。2.脂肪肝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数百例肥胖儿童进行肝脏B超普查,结果发现其中1/3肥胖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这一比率是正常体重儿童的51倍。国内报告最小的一例脂肪肝只有11个月的婴儿。3.多种疾病隐患婴儿期和儿童期的肥胖症成为成人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的隐患。  中标4饮食习惯改善肥胖  3岁以下婴幼儿还没有定性,可以利用饮食和教育来改变其生活习惯,避免继续发胖——  1.合理饮食(喂养)对肥胖儿的治疗至关重要*宝宝出生后既要增加营养,同时也要防止营养过剩。*婴儿每天奶量少于900毫升,不能满足婴儿需要的量用水补足,其中白糖加入量为5%。*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合理增加辅食,摒弃“填鸭式”喂养法,平时少给婴儿喂甜食和糖水。*每月称体重1-2次,发现超重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含量,但要保证蛋白质和热能的供给。*断奶后的宝宝需“管好嘴“,建议1岁幼儿饮用低脂奶,还要严格控制“垃圾食品”(尤其是洋垃圾食品)。*父母多了解一些儿童合理营养的知识。*从学龄前开始少食胆固醇含量及热量高的食物,如鱿鱼、墨鱼、带鱼、蛋黄、蟹黄、鱼子、油炸食品等。*应该多吃白肉,如鱼肉、鸡肉,少吃红肉,如牛、羊、猪肉等。*多吃蔬菜、水果。*吃饭不要过饱,控制体重不合理增长。*从小限盐,饮食清淡有助于防止高血压及心脏病。  2.从小培养慢食习惯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进食20分钟以上,饱食感会提前到来。因此应有意培养超重宝宝的慢食习惯,胖宝宝的中、晚餐时间应多于20分钟。有的父母认为喝水多了会发胖,增加体重,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肥胖是由于体内的脂肪过多,而不是水分过多,饮水与脂肪和肥胖没有关系。水对人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水在物质代谢、血液循环、体温调节和排泄过程中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因此胖宝宝减肥千万不要限制饮水。必须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水是白开水而不是饮料,饮料里含糖分很高,当然会助长发胖的。  3.监测体重  定期监测体重,测量其体重指数(BMI)可以判断脂肪、肌肉的发育水平,能及早发现那些潜在的肥胖高危险儿童。  具体做法是,对所有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有肥胖家族史和有肥胖趋势者)每隔1-3个月称体重一次,一旦发现超重应马上减少饮食量,控制高脂、高糖及多盐饮食,使宝宝体重降至标准体重便可。  中标5产前、产后预防婴儿肥胖  避免巨大儿  巨大儿不仅会造成妈妈难产、引起各种并发症,而且将来发展成肥胖症的几率是正常体重儿的4倍多,且与遗传因素无明显的相关性。准妈妈在孕期要做到——·注意合理膳食,定期称量体重,记录自己的体重增长。·职场准妈妈不要久坐,适时起身做轻微的运动,帮助血液循环,肠胃通畅。但要注意怀孕超过4个月后应避免仰卧姿势的运动,因为胎儿的重量会影响孕妇血液循环。·少吃高热量的食品,如油炸食物或糖分过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勤喝水,保证睡眠时间充足。·认真配合医生做每一次产前检查。  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享有“白色血液”的美称,现在大多数年轻妈妈都知道母乳是宝宝健康成长的最佳食粮,而且母乳喂养可以预防孩子肥胖症的发生。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伯特霍尔德·蔻兹可教授等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对童年后期肥胖和超重的患病率有长期的规划作用。母乳喂养的婴儿,其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大大低于采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  TIPS:适量的健康运动很重要  (1)父母要为胖宝宝选好住所,因为居住环境影响儿童肥胖概率。住所最好选择公园附近、有大片绿地草坪或其他利于日常锻炼的场所,目的是增加儿童户外活动的机会,从而有助于降低他们罹患肥胖症的风险。  (2)让胖宝宝多与非胖宝宝在一起玩耍,让他们有“危机感”,并监督孩子通过控制饮食和多运动来达到减肥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对婴幼儿来说,过大的运动强度不但不能起到减肥的作用,反而可能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Q:如何预防肥胖症?

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人们对肥胖所产生的副作用了解得越来越多,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肝脏疾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都与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脂肪组织增长的第一活跃期为出生至出生后18个月,在此期间,如不注意饮食结构,过量喂养,过早喂以高碳水化合物,如米粉、健儿粉、高糖食物,容易引起小儿肥胖。而且一旦小儿脂肪细胞已经增多,再减就不可能了,因此,应在婴儿早期就开始预防肥胖症。我们提倡母乳喂养,按婴儿实际需要进行适度喂养。在婴儿出生头4个月内避免喂淀粉类食物。如果4个月婴儿体重已超标很多,应该注意避免继续摄入过量的热卡。有些家长为片面追求高营养,过量哺喂牛奶、鸡蛋、高脂类及高糖类食物,一味地认为胖就是健康,这是错误的。在婴儿4个月以后可适当地增加水果、蔬菜、米粉(或荞麦粉)等,如果已经超重很多,可适量减少高脂、高糖类食物的摄入,以预防肥胖症。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