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尿崩症是一种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抗利尿激素不同程度缺乏导致的疾病。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病因治疗等。能否根治取决于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1.疾病原理: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或缺乏,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大量低渗尿排出,引起多尿、烦渴等症状。 2.药物治疗:去氨加压素(如弥凝片)是常用药物,可减少尿量。此外,还有氢氯噻嗪、氯磺丙脲等,需遵医嘱使用。 3.病因治疗:针对肿瘤、炎症等导致的中枢性尿崩症,采取手术、放疗、抗炎等方法去除病因。 4.生活调理:适当控制饮水,避免摄入过多利尿食物,如西瓜等。 5.定期复查:监测尿量、尿比重、血电解质等,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中枢性尿崩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查,以提高生活质量。
尿崩症有两种:1,特发性临床上无明显病因可找到少数特发性尿崩症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继发性大多为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的病变所引起的.轻度脑损伤或感染引起的尿崩症可完全恢复,特发性尿崩症常属永久性.治疗原则 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健脾补肾,补气生津,滋阴助阳,益气固涩. 1,激素替代疗法 (1)加压素水剂作用仅能维持3—6h,每日须多次注射,长期应用不便.主要用于脑损伤或手术室出现的尿崩症,皮下注射,每次5—10U. (2)鞣酸加压素注射液即长效尿崩停(5U/ml),肌肉注射,开始时每次0.2—0.3ml,以后根据尿调整剂量,作用一般可维持3—4d,具体剂量因人而异,用时应摇匀.慎防用量过大引起水中毒. (3)去氨加压素为人工合成的加压素类似药,鼻腔喷雾或滴入,每次5—10μg作用可维持8—20h,每日用药2次.此药抗利尿作用强,副作用少!为目前治疗尿崩症比较理想的药物,该药也有针剂可供皮下注射,近年来还有口服制剂,使用更为方便. 2,其他抗利尿药物 (1)氢氯噻嗪每次15mg,每日2—3次,可使尿量减少约一半.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尿中排钠增加,体内缺钠,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加,到达远曲小管原尿减少,因而尿量减少,长期服用氢氯噻嗪可能引起缺钾,高尿酸血症等,应适当补充钾盐. (2)卡马西平能刺激AVP分泌,使尿量减少,但作用不及氯磺丙脲.每次0.2g,每日2—3次. (3)氯磺丙脲可加强AVP作用,也可能刺激其分泌,服药后可使尿量减少,尿渗透压增高,每日剂量不超过0.2g,一次口服.本药可引起严重低血糖,也可引起水中毒,应加注意. 3,病因治疗继发性尿崩症应尽量治疗其原发病.
你好:此病现在并无特效治疗。主要治疗方法为保证液体入量和适当限制钠盐,以保证血容量和血钠在正常范围。水的入量须保持在6~10L/m2/d。并应注意足够的营养和热量。由于患儿每排出一个mOsm的溶质需要排出8~12ml的水,若减少电解质的入量则可相应地减少水的排出。年长儿应限制钠盐的入量在2~2.5mmol/(kg·d)。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比例应相应地提高,蛋白质的比例应减少。磷的入量亦应适当限制。在限制钠盐的同时,服用氯噻嗪类(cholothiazide)利尿剂,可导致钠的负平衡,使尿量减少和尿浓度上升。其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由于钠减少后,近曲小管对钠的回吸收增加,水分随之回收。实验证明,口服氢氯噻嗪(hydrochlothiazide)60mg/(m2·d)〔或0.5~1.5mg/(kg·d)〕,同时减少钠的入量至1mmol(1mEq)/(kg·d),可使尿量减少40~50%。利尿酸(ethacrynicacid)120mg/m2/d口服,亦可起到同样作用。此类药物可使钾的排出增加,故需要注射或口服钾的入量不少于2~3mmol(2~3mEq)/(kg·d)。近年来应用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如消炎痛亦可起到减少尿量,增加尿比重的作用。
急性肾盂肾炎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可以完全治愈,但是对于慢性肾盂肾炎可能存在某些影响感染...
谢帕莎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肾盂肾炎患者应注意有没有尿路的畸形、梗阻、临近脏器和组织的感染清除以及全身疾病、使...
谢帕莎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病人在使用激素治疗时,剂量比较大、时间比较长的时候,是会出现发胖现象,术语叫做“满...
史伟 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在肾脏病领域,有一种病叫做马兜铃酸肾病,就是有一些中药比如青木香、马兜铃等中药,是...
史伟 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很多病人以为每年的体检抽血在做肾功能检查,其实,等到抽血看生化发现血肌酐升高的时候...
史伟 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由于早期肾病没有症状的,所以检查方式可以每年查一个尿常规,尿常规检查如果里面发现有...
史伟 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