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经治疗后血小板仍不稳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治疗方案、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合并疾病、药物反应等。 1. 治疗方案:当前治疗方案可能未充分针对个体情况。可考虑调整药物,如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泊帕、罗米司亭等;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硫唑嘌呤等。 2. 个体差异: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和自身免疫调节能力不同。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或更综合的治疗。 3. 生活习惯: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饮食不均衡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影响病情。应保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均衡饮食。 4. 合并疾病:若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可能干扰治疗效果。需积极治疗合并疾病。 5. 药物反应:对所用药物可能存在耐药或不良反应,影响疗效。必要时更换药物。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要耐心配合医生,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生活调养,以提高治疗效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为血液中存在一种抗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破坏过多,血小板计数低下而引起紫癜;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巨核细胞变性、幼稚化、成熟障碍。
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隐袭,较为常见,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80%,多为10-4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症状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瘀点及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脾脏在深吸气时偶可触及。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外伤后也可出现深部血肿。颅内出血较少见,但在急性发作时仍可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