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病症,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现瘀点或紫癜。身体健康为重,一旦感到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诊断用药带来的风险。
该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干扰了骨髓血小板生成或加速了血小板破坏。常见的病毒包括EB病毒、微小病毒B19、登革热病毒等,这些病毒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引发出血倾向。
1. 病毒影响:病毒直接攻击骨髓,抑制血小板生成。
2. 免疫反应:病毒感染可能触发免疫系统异常,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加速血小板破坏。
3. 血管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血管壁炎症,使血小板更容易黏附和聚集。
4. 其他感染:除上述病毒外,其他如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也可引起类似反应。
5. 病程差异:病情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因病毒种类和个人免疫反应差异而异。
治疗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是对症和支持疗法,包括抗病毒治疗、使用皮质类固醇以抑制免疫反应,必要时输注血小板。重要的是,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遵循医生建议,同时注意避免可能引起出血的行为。在中医科,可能会结合中药调理以辅助恢复。预防接种和避免接触感染源也是预防该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