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坐立不安,重复动作,担心、依赖、自卑等,可能由心理压力、性格因素、环境影响、神经功能失调、精神疾病等导致。 1.心理压力: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工作学习负担过重等,会使人产生焦虑情绪,出现上述症状。 2.性格因素:内向、敏感、缺乏自信的性格,容易过度在意他人看法,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 3.环境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紧张的社交氛围等,可能引发心理不适。 4.神经功能失调: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影响情绪和行为的调节。 5.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会有明显的情绪和行为异常。 出现这些症状应引起重视,可先尝试自我调节,如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与人倾诉等。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和治疗。常用药物有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等。但药物使用需遵医嘱。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容易发病,因植物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当焦虑症出现时,植物神经系统就会紊乱,进而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紊乱,从而出现各种顽固性疾病。对于焦虑性神经症的治疗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当然也可以适当配合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患者不妨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自我治疗:1.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 因此,作为一个神经性焦虑症的患者,你必须首先自信,减少自卑感。应该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点,恢复自信,也就是最终驱逐焦虑。2.自我松弛 也就是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现。并重复出现,你慢慢便会想到任何危险情景或整个过程都不再体验到焦虑。此时便算终止。3.自我反省 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中去了,但它并没有消失,仍潜伏于无意识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必要时可以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4.自我刺激 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发病后,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此时,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在胡思乱想时,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忘却痛苦的事情。这样就可以防止胡思乱想再产生其他病症,同时也可增强你的适应能力。5.自我催眠 焦虑症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如:可以数数,或用手举书本读等促使自己入睡。 应用中药,安神养血之类的中成药,经常吃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米等
焦虑症是一种并有显著与持续心理与身体焦虑症状的状态,且非其它疾病造成的. 分为持续症状(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与阵发症状两类. 后者再分成因在特殊状态下阵发的焦虑(恐惧焦虑症phobicanxietydisorders)与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焦虑(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 恐惧焦虑症又再分成特定对象恐惧症(specificphobia),社交恐怖症(socialphobia),与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 患者的情绪表现的非常不安与恐惧,患者常常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将来的某些事情表现的过分担忧,有时患者也可以无明确目标的担忧.这种担心往往是与现实极不相称的,使患者感到非常的痛苦.还伴有植物神经亢进,肌肉紧张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焦虑症的病前性格大多为胆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及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发病原因为精神因素,如处于紧张的环境不能适应,遭遇不幸或难以承担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等. 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可产生焦虑(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或者说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症状,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碍人应付,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正常生活.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事实上什么都干不了.焦虑症状也见于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症,癔症,器质性意识模糊状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所以广义的“焦虑症”是很大一类障碍的总称,还包括强迫症,恐怖症,惊恐症,创伤后障碍等等.这里所说的焦虑症是狭义的,在正式诊断中称为一般性焦虑症.目前认为,只有焦虑的原因不明显或和程度不相称,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也不明显,且延续时间较长时才诊断为焦虑症.
医生建议:对焦虑症患者的治疗,首先是心理治疗。以同情的心情去关心体贴患者,协助其消除病因.对病因有正确的认识,解决具体困难,并对疾病的性质加以科学的解释,并配合给以适量的抗焦虑药物。如利眠宁等。
您好,从您所说的资料来看,您有社交恐惧症的倾向社交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出现恐怖。患者在大庭广众面前害怕被别人注视,害怕会当众出丑,因此当着他人的面不敢讲话、不敢写字、不敢进食,甚至不敢入厕,严重者可出现面红耳赤、出汗、心跳、心慌、震颤、呕吐、眩晕等。如果病情严重,患者可因恐怖而回避朋友,与社会隔绝而仅与家人保持接触,甚至失去工作能力。如果患者害怕与他人对视,则称为对视恐怖。如果患者害怕在与人相处时会面红或坚信自己有面红,则称为赤面恐怖。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建议您最好是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来调整,也可以自我调整1.进行放松训练,放松自己的情绪,对抗您的紧张情绪2.适当的转移注意力,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3.并多参加社交活动您好,从您所说的资料来看,您有抑郁症的倾向抑郁性神经症有哪些临床表现?情绪的改变: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表现为表情阴郁,无精打采、困倦、易流泪和哭泣。患者常用“郁郁寡欢”、“凄凉”、“沉闷”、“空虚”、“孤独”、“与他人好像隔了一堵墙”之类的词来描述自己的心情。患者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常因小事大发脾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多数时间情绪是低落的,即使其间有过几天或1~2周的情绪好转,但很快又陷入抑郁。尽管如此,患者抑郁程度一般并不严重,情绪反应依然存在,几句幽默解嘲的警句,能使之破涕为笑。一场轻松的谈话,能使之心情暂时好转。患者本人也能够觉察到自己情绪上的不正常,但往往将之归咎于他人或环境(2)认知改变:患者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各种娱乐或令人愉快的事情体验不到愉快,常常自卑、自责、内疚。常感到脑子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遇事老向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自认为前途暗淡,毫无希望,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甚至企图自杀(3)意志与行为改变:患者意志活动减低,很难专心致志地工作,尽管他们可能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很少脚踏实地去做。他们想参与社交,但又缺乏社交的勇气和信心。患者处处表现被动和过分依赖,心理上的症结在于不愿负责任。一般说,抑郁性神经症很少自杀,但也有部分患者感觉活着空虚,人生乏味,声称想死。(4)躯体症状:约80%的病例,以失眠、头痛、身痛、头昏、眼花、耳鸣等躯体症状为主向医生求助。这些症状往往给人体诉多而易变的感觉,有些症状可以长期存在,但无明显加重或缓解。这些症状多随着抑郁情绪的解除而消失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病得心医,药物治标不治本,而且有依赖性与副作用,建议您向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来调整,以免影响您的生活您好,从您所说的资料来看,您有焦虑症的倾向 焦虑症有哪些临床表现?患者表现焦虑、恐慌和紧张情绪,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宁,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不稳定现象,如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易出汗,四肢发冷,手指发麻,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月经不调,性欲缺乏等。有些患者为上述躯体不适感而焦虑不安。常自扪脉搏是否增快,心跳是否停止,呼吸是否还有,皮肤颜色是否已经改变,为此而情绪紧张。检查时患者焦虑,双眉紧锁,肌张力增加,反射活跃,常伴有不安的动作,如不断的眨眼,敲打手指或捶手顿足等。 所谓焦虑性歇斯底里,见于部分焦虑症患者,可有阵发性恐惧发作,表现心情极度紧张恐惧,心慌,呼吸困难,喉部有窒息感,出冷汗,全身颤抖以及晕眩和飘浮不稳感等。患者往往认为这是一种濒死的感觉,它与歇斯底里的区别,在于发作间期仍有上述焦虑,紧张情绪存在。焦虑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病得心医,药物治标不治本,而且有依赖性与副作用,建议您向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来调整,以免影响您的生活
焦虑症的调适与综合疗法其实是一种从诊断到治疗的综合性说法。诊断标准是:汉密尔顿焦虑...
何日辉 副主任医师 济南脑科医院
焦虑症又称焦虑障碍,是一种长期性的负面情绪障碍。出现焦虑情绪是正常的,焦虑障碍才是...
潘集阳 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在临床上诊断焦虑障碍,首先要排查是否是由躯体疾病所引起的,可做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来...
潘集阳 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对于正常人来说,都会遇到焦虑的情况,不过正常人一般短时间出现上述症状时都可通过自我...
潘小平 主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有些焦虑症病人会表现为头晕,但是使用抗焦虑药物后,头晕很容易消失。在医学上有一种精...
潘集阳 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出现以下焦虑情况且经过自我调节、放松后仍频繁发生或不断加剧,甚至持续存在,那么建议...
潘小平 主任医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