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女士像往常一样,在家中吃完晚饭,津津有味地看着热播的电视剧。她本以为这是稀松平常的一个晚上,从没想过自己会突然左半边身体剧烈抽搐,并逐渐失去意识。家人第一时间发现了她的异样,迅速拨打120……
外科“灭火”:迅速切除肿块
她被紧急送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七院”)急诊与灾难医学中心,迅速进行头颅CT检查。检查结果揪出了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一块3*3cm大小的肿块,深深地嵌在陈女士的大脑里。当下,将这块肿块切除是第一要务。
于是,在迅速制定详细手术方案后,神经外科团队顺利为她切除了肿块,同时控制她的抽搐症状、降低颅内水肿。陈女士的情况稳定下来,而医护团队仍惊心未定,密切监测她的病情变化。
血液内科团队迅速赶到现场,与神经外科团队会诊。结合病理结果,医生们终于知道这个肿块从哪来了——陈女士患有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发生在脑、脊髓、颅神经、软脑膜和/或眼睛的淋巴瘤,年发病率约为(0.4~0.5)/10万。病程多在半年内,症状因神经系统受累区域而不同,包括头痛、神经功能缺损、神经精神和行为变化、颅内压升高、癫痫发作等。眼受累时,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飞蚊症等。
“单纯依靠手术切除不能使患者有更多获益,加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展快,因此传统单纯手术或者单纯放疗的治疗方案难以达到治愈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靶向药物联合免疫化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达到治愈目的。”血液内科主任许晓军说道。于是外科团队将接力棒递到了内科团队手中。
内科“修复”: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血液内科团队丰富的临床经验保障下,陈女士首先接受了“靶向药物联合免疫化疗及腰穿鞘内注射”治疗,整个过程不像她想象的那么艰难:
- 一般来说,接受化疗的患者通常会出现恶心、呕吐、血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而在医生的妥善处理下,陈女士不良反应非常轻微。
- 除了常规化疗外,腰椎穿刺也是陈女士面临的一个心理难关。这种治疗需要通过鞘注打化疗药物,而她实际感受与分娩时打无痛差不多,做完后只是偶尔出现手麻、脚麻、头晕。
“化疗期间,我比较担心的还是整个过程的效果,担心会细胞降低、担心会感染、担心会治疗效果不好……我的主管医生耐心跟我沟通、安慰我,让我逐渐消除了恐惧,慢慢建立了战胜病魔的信心。”陈女士说道。
2个疗程后,原本情况平稳的陈女士因为忘记服药在睡梦中再次出现了抽搐症状,血液内科和神经内科的医生们经过讨论,为陈女士调整了治疗方案,她的抽搐症状很快得到了控制。这也给医生团队提了个醒:单纯靶向药物联合免疫化疗,基本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想要治愈,还需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预先采集患者的自身造血干细胞,对采集的干细胞进行体外保存,在患者经历预处理(大剂量化疗)后再将冻存的干细胞复苏,输注回患者体内,通过移植物中的多能干细胞在体内定居、增殖、分化,使患者机体恢复造血功能、形成免疫力的一种治疗方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般适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部分淋巴瘤、部分急性白血病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成功的治疗往往需要医患之间互相信任与配合。在血液内科团队的精心监护以及陈女士的积极配合下,陈女士顺利完成了6次治疗,随后的头颅MR及PET-CT复查结果显示,她的疾病已达到了完全缓解的状态。
于是在化疗疗程结束后,陈女士按照计划进入层流病房,经过一系列预处理,进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阶段。在她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她成功接受移植!如今,陈女士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生活,不再需要服用药物。
前后历时10个月,陈女士完成了靶向药物联合免疫化疗+自体移植的全部治疗。整个治疗过程就像做了一场梦,陈女士的丈夫非常感激:“感谢中山七院,让我太太捡回了一条命!”
陈女士住院期间的自拍照
陈女士写的感谢信
陈女士现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