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患者刘先生被颈部不自主偏斜折磨了一个多月,一度要用手扶着头才能正看路行走的他日前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医学科找到了解决方案: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伍少玲教授团队为刘先生进行了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药到病除”,刘先生的头颈部终于改“斜”归“正”,回归了正常生活。伍少玲教授介绍,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以颈肌扭转或阵挛性倾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器质性疾病,科学、精准评估及准确定位下局部A 型肉毒毒素注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起效快,作用时间较长,副作用小,是目前治疗痉挛性斜颈的首选方案。
头颈倾斜严重,团队为他精准评估肌群情况
一个多月前,刘先生发现颈部不自主向左偏斜,到当地医院治疗后效果欠佳,一个月过去了,脖子歪斜的情况更加严重了,一度需要用手扶着头才能正面看路行走,这对刘先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经病友介绍,刘先生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经颈椎正侧位+张口位X线检查和头颅MRI+MRA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诊断为“痉挛性斜颈”。
伍少玲教授介绍,像刘先生这样的痉挛性斜颈起病缓慢,表现为头颈部不自主运动,症状可因情绪激动加重,对患者形象有较大影响,容易造成心理障碍,使患者身心受累,对其采取合适有效的治疗相当重要,而A 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很好改善患者斜颈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治疗痉挛性斜颈中有重要作用。
在开展治疗前,康复医学科伍少玲教授、许珍医师、进修医生唐能章主治医师为刘先生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随后,刘黎嘉琪治疗师采用TSUI量表(痉挛性斜颈评定量表)评估病情。
团队在超声联合针极肌电图引导下,为刘先生进行了颈部肌肉的电活动情况评估,分层测定颈后肌群(包括: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肩胛提肌、前/中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头后大直肌等靶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精准评估肌肉痉挛的严重程度。
超声联合针极肌电图双重定位、精准评估痉挛性斜颈情况
超声引导下打针,助他头颈改“斜”归“正”
伍少玲教授指出,痉挛性斜颈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肉毒毒素注射、手术治疗,同时也包括一些其他的如物理治疗、颈脊神经联合副神经阻滞、心理治疗、运动控制训练等治疗手段。刘先生经药物治疗无效,团队根据刘先生的具体情况,以疗效最大化、方案最优为临床目标,选择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疗法。
颈5水平颈后肌群声像图(1。斜方肌;2。头/颈夹肌;3。头半棘肌;4。颈半棘肌;5。多裂肌、回旋肌)
综合根据刘先生颈部倾斜和扭转程度,团队拟定了各肌肉肉毒毒素注射剂量,为刘先生定制了个体化注射方案。根据刘先生的临床和肌电图结果,团队采用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目标肌肉并进行多点注射提高注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在超声的可视化引导下,注射时可以实时观察软组织、血管和进针过程中毗邻关系,保证肉毒毒素准确注射入靶区域,同时减少并发症。
超声引导下痉挛性斜颈的肉毒素注射
经过治疗,注射后5-7天,刘先生颈部偏斜开始逐渐减轻,大概20天,基本已恢复到起病前,可以如常工作。
超声联合针极肌电图双重定位适合用于评估复杂的肌张力障碍,如节段型或多灶型肌张力障碍、可以精准评估肌肉痉挛程度、拟定肉毒毒素注射剂量。
痉挛性斜颈发病一般没有脑部、颈部外伤史,起病缓慢,常表现为头部不随意的向一侧旋转,颈部则向另一侧屈曲,可因劳累、工作压力大、情绪激动而加重。重型者双侧颈肌受到连累,并有向邻近肌群,如肩部、颜面、胸肌及背部长肌群蔓延的趋势,且有严重肌痛。
肉毒毒素是由厌氧的肉毒梭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与肌肉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有效地阻抑了胆碱能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使肌肉松弛麻痹。如使用不正确,会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目前,肉毒毒素的应用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美容除皱,还有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后的肢体肌肉痉挛、或脑部损伤引起的环咽肌失弛缓症、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等,都可以通过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改善症状、从而改善肢体、吞咽或排尿困难等,结合康复训练,使患者更好恢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