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据世卫组织报道,目前全世界缺铁性贫血男性发生率为10%,女性20%,孕妇40%,儿童高达52%。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和营养卫生状况的改善,其患病率逐年下降,但至今仍是全球性人群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之一。下面我们来了解有关缺铁性贫血的一些小知识。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1、疲劳和乏力:由于血红蛋白的减少,身体组织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导致患者感到疲劳和乏力。
2、皮肤苍白:由于血红蛋白的减少,皮肤的颜色会变得苍白。
3、心悸和呼吸困难:由于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来输送氧气,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4、头痛和头晕:由于大脑得不到足够的氧气,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和头晕的症状。
5、手脚冰冷:由于血液循环不畅,患者的手脚可能会变得冰冷。
6、口角炎和舌炎:由于缺乏铁,口腔黏膜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口角炎和舌炎的发生。
7、指甲脆弱:由于缺乏铁,指甲可能会变得脆弱,容易断裂。
8、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大脑得不到足够的氧气,患者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
9、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缺乏铁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使患者更容易感染疾病。
10、生长迟缓:儿童如果患有缺铁性贫血,可能会出现生长迟缓的情况。
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1、饮食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或者食物中的铁不易被人体吸收。
2、生理因素:例如月经过多、怀孕、哺乳等都可能导致女性体内的铁储备减少。
3、慢性出血:例如慢性胃肠道出血、痔疮出血等都会导致体内铁的丢失。
4、吸收障碍:例如患有肠道疾病、手术后肠道吸收功能受损等都可能导致铁的吸收减少。
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缺铁性贫血的饮食原则
缺铁性贫血的饮食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多吃红肉、瘦肉、鸡肉、鱼肉等动物性食物,这些食物中的铁容易被人体吸收。同时,也要多吃一些绿叶蔬菜、豆类、坚果、干果等植物性食物,虽然它们的铁含量相对较低,但它们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提高铁的吸收率。
2、合理搭配膳食:在饮食中要注意荤素搭配,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的均衡摄入。同时,要避免过多摄入咖啡、茶、可可等含有鞣酸的饮料,因为它们会影响铁的吸收。
3、注意烹饪方法:在烹饪过程中,尽量采用炒、炖、蒸等方法,避免长时间煮炖,因为长时间的煮炖会导致食物中的铁流失。此外,还可以在烹饪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西红柿、柠檬等,以提高铁的吸收率。
4、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过度饮酒和吸烟会影响肝脏的功能,导致肝脏对铁的代谢能力下降,从而加重缺铁性贫血的症状。
5、定期进行体检: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如果确诊为缺铁性贫血,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口服铁剂、注射铁剂等。
总之,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需要从饮食、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入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预防和改善缺铁性贫血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