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下降,昼夜温差明显,冬季往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11月20日是中国第十个心梗救治日。专家建议,一旦出现心梗症状,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争取心梗救治的黄金120分钟。牢记2个120,万一发生心梗可救命。
11月19日,52岁的高先生突发心梗、生命垂危,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为患者进行手术,高先生成功脱离生命危险。
突发心梗不以为然,幸好及时救治转危为安
祖籍江西的高先生,自认为自己身体康健,从未做过体检。11月19日晚7点,他突然感到胸前区牵扯般的疼痛,就像被什么无形的东西用力拉扯着一样。随即全身大汗淋漓、左侧肢体乏力。既没有放射性的疼痛,也没有恶心呕吐、晕厥、心慌气促,高先生没有予以重视,并未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凌晨疼痛加重,家人紧急送他到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就诊,心电图显示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塞,心肺五项的检查结果显示异常。
心血管科张永光主任团队紧急会诊后,判断高先生可能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立即让他嚼服了“心梗一包药”,为后续手术争取时间。医院开通了急救绿色通道,张永光主任团队为患者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血栓抽吸术+PTCA+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置入。
△患者术中抽取的冠脉闭塞处血栓
在造影过程中,医生发现高先生的左前降支完全闭塞,闭塞段还有一个严重的分支,还存在严重血栓负荷,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如何放置这枚支架成为了医生的难题,面对这一系列复杂状况,张永光主任团队认真分析、精细操作,最终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在左前降支植入1枚支架后,患者安全返回了CCU(冠心病监护病房)。
△术前 △术后
张永光提醒,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一旦出现胸痛胸闷、大汗淋漓,要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动,保持平躺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如果家里有急救药物,如速效救心丸,可自行含服。同时及时拨打120或者到附近医院就诊,越早越好、越快越好。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血管疾病呈现“年轻化”和全年龄段发病趋势,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被确诊为心肌梗死、甚至因此而猝死的个例并不鲜见。”张永光说,“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发生心梗,往往因为梗得突然和没有侧枝循环而更加凶险。”
了解心梗危险因素,做个“知心人”
1、血管收缩
冬天寒冷环境会刺激兴奋人体的交感神经,通过收缩血管来减少热量的散失来维持体温。血管收缩的同时也会增加血流阻力,导致血压升高。这样心脏负担加重,耗氧增加,进而增加心绞痛和心梗的发生率。
2、血液浓缩、黏稠
冬季人们水份摄入减少,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这就容易造成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引发心梗、脑梗等血栓性疾病。
3、心跳加快
冬季寒冷环境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机体代谢增加,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增加等变化,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肌缺血加重等问题。另外,冬季容易引发流感、呼吸道感染,炎症反应会致心率加快,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饮食习惯改变、运动减少
冬季人们喜欢吃一些热乎的,高热量的东西来御寒,同时运动量明显减少,致血脂、血糖升高,体重增加。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脂使得血液变稠,斑块形成,心脏负担也会加重,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
5、情绪波动
长期处于压力和焦虑状态下,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卒中等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风险。
养成良好习惯,不给生命“添堵”
1、注意保暖
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注意保暖,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室内常通风,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2、适度运动
运动是保持心血管健康的有效方法。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一般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游泳等。运动量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气温调节,一般以不出汗、不气喘、不心慌为宜。
3、健康饮食
健康饮食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少吃高脂、高盐、高糖(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的食物,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钙、镁、钾等(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奶制品)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4、补充水分
每天适当补充水分,稀释血液,保持血液的流动性,预防血栓的形成。
5、按时服药
对于已经确诊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必要手段。应遵循医生的指导,规律服用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必要时就诊。
6、调整心态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心血管健康也很重要。学会管理和减轻压力,保持心情愉悦、情绪放松缓和,避免过度紧张、激动、生气等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