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漏“水”,莫名流出清亮色的液体,难道是耳朵发炎了?殊不知,竟是“脑袋漏水”(脑脊液耳漏)。脑脊液耳漏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耽误诊治可能发生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近日,珠江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张宏征主任带领团队,运用耳内镜微创侧颅底手术新技术,成功治愈一名罕见自发性脑脊液耳漏(Meckel囊)的高中生,让他顺利返校备考。
病因难明,定制检查发现端倪
近日,高三学生小陈(化名)正进行紧张复习备战高考,突然出现右耳间歇性流水,呈清亮色,有搏动性耳鸣,到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但无好转,逐渐出现头痛、呕吐,间断发热,纸巾擦拭漏出液,可见淡淡的红色。
随后,小陈转入珠江医院治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舒繁医生接诊,怀疑脑脊液耳漏可能,并立即安排入院。
经CT、听力学检查、鼻咽镜检查等一系列检查,却始终未能定位漏口,这让看似成竹在胸的诊断变得扑朔迷离。
张宏征主任再次梳理病情,细致分析,怀疑是自发性脑脊液耳漏(SCSFO)。自发性脑脊液耳漏在临床少见,多与先天缺陷相关,包括内耳畸形、内耳骨质缺损、镫骨底板缺损等,常见于儿童。少数SCSFO患者和肥胖、高龄等相关,颞骨CT、内耳MRI和漏出液检查可以协助诊断。
若通过鼓膜穿刺抽液检查,能直接有效定性,但有继发颅内感染的风险。针对小陈的特殊情况,张宏征主任联系影像诊断科王显龙副主任医师,为患者个性化定制内耳MR增强加薄层扫描策略,终于发现了端倪,在仅有的层面上捕捉到了漏口的位置,脑脊液经Meckel囊沿颈内动脉进入中耳流出外耳道。
创新技术修补,最大限度减小创伤
查明了病症,但另一拦路虎又出现了。漏口位置不仅罕见,漏液途径更是查无记录,未有相关文献报道,意味着治疗上无类似病例借鉴。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多次组织多学科专家讨论。患者年龄小,如何缓解症状、修补漏口防止并发症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小创伤,成了关键讨论点。
张宏征主任分析利弊、反复模拟手术方案,提出耳内镜下“三明治”法修补漏口。张宏征主任说,传统治疗方法是开颅手术修补漏口,或者显微镜下耳后切口磨除大量正常骨质后修补,但手术风险大、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慢。而耳内镜下修补术充分发挥耳内镜广角、抵近观察的优点,利用肌肉-颞肌筋膜-骨壁三层加固修复漏口,同时保留鼓膜及听骨链的完整性。
经过手术后,患者症状立即缓解。一周后,患者耳漏情况没有再发生,顺利康复出院。
张宏征主任说,侧颅底疾病一直是困扰耳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的难题。随着耳内镜微创技术的发展,一些特定的侧颅底区域病变处理也呈现了多元化趋势,联合耳内镜的颅底病变切除术,减少磨骨,更多的保护正常解剖结构的功能,降低损伤。
警惕这些诱因,发现症状及时就医
脑脊液漏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脑脊液鼻漏、脑脊液耳漏和脑脊液伤口漏(皮漏);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自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可能发生自发性脑脊液漏的原因:不明原因;先天性硬脑膜/硬脊膜薄弱;脑脊膜憩室;结缔组织病(包括马凡综合征、关节过度活动、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真皮成纤维细胞弹性蛋白和纤维蛋白异常、家族性脑脊液漏等)。
可能发生继发性脑脊液漏的原因:由于外伤或医源性损伤导致的脑脊液向脑硬脊膜破溃处或薄弱处渗出,其中外伤性脑脊液漏通常继发于蝶窦、筛板或筛骨顶部的骨折,医源性脑脊液漏见于颅底手术或内镜经鼻蝶手术后。
脑脊液漏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可为耳漏、鼻漏或伤口漏,典型的脑脊液漏临床表现在颅内压增高(便秘、打喷嚏等 )或者某些特殊体位时更为明显,表现为脑脊液从耳朵、鼻腔或伤口流出。患者往往于斜卧位时发生脑脊液从耳朵或鼻腔流出。患者坐位或抬头时及清晨取前倾位(如刮胡子,进早餐、上厕所)也会导致脑脊液漏,脑脊液漏可为血性或无色。
张宏征主任提醒,脑子漏“水”严重会危及生命。因此,若发现疑似脑脊液漏的症状时,切勿大意,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治,切莫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