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无视道德底线和商业规律,一切反思都是假反思。
作为一个曾经畸形生长的行业,保健品太需要来一场洗涤风暴了。
虚假宣传仍是顽疾证明保健品行业的合规之路依然漫长,当下的不景气很大程度上缘于我们行业自已的问题,所以咬牙坚持应该是唯一的选择,而且这种坚持还只能在“合规”的前提之下。
行业的这种状况,其实并不让人意外。道理很简单,法治社会之下,一个行业依靠不合规套路营造的繁荣怎么可能持久?消费者也许可以被蒙骗于一时,其一旦醒来,结果如何,不言而喻。
所以行业的洗涤是为了换来行业的新生。好的行业,需要有一个更好更公平的市场秩序,这无疑是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要件。
国家对保健行业是“左手拳头,右手教鞭”,一手严监管,一手促发展。一方面要规范市场发展,严格监管;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大普及群众对保健食品的科学认知的力度,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银发产业网认为,对待保健行业,国家并没有说要一棍子打“死”,其最终目的,无非是清除行业里的顽固旧疾,让这个能促进人民健康的行业变得更加“健康”而已。
平心而论,保健品市场并不缺乏客观的需求。医学发展局限也给了保健品勃勃生机。面对慢性病,特别是老龄化带来的大量老年病,现代医学常常束手无策。
女人要美容减肥,男人要肌肉塑形;年轻人要保卫发际、中年人要分解油腻、老年人要消除恐惧……有魔性的保健品生生不息。
数据表明,美国才是世界保健品消费第一大国。中国保健品仅有10%粘性用户和20%渗透率,美国却有60%粘性用户和50%渗透率。
在美国,保健品叫膳食补充剂,根据成分及功能,划分为草本类、运动类、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看着比中国说不清道不明的神药靠谱多了。当然,在中国自古有之的“药食同源”概念,让人们对于“滋补”有着过度的宽容和执着,也让定位模糊的保健品有了广泛销售的空间。
其实上世纪70年代是美国保健品行业高速成长的起始期,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正处于美国70年代水平,由此推断,中国保健品行业还处在高速成长期。
随着消费观念的升级,进口产品成为生活所需,“服用保健品是中老年人才有的习惯”的观点早已经是刻板印象,各色各样的功能都在广告语里提到,在这个年龄层,保健品成为了抚平焦虑的神器——比如,护眼、美白、增强记忆力等符合当代人生活习惯的功能,还有果冻、啫喱性质的口服产品,都是在为年轻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买单”,慢慢地俘获年轻人的心!。
在年轻人群体中,吃保健品也成为了“潮流”。没有保健品拿不下的年轻人”正和其它特别的习惯一样,侵袭现代人的生活。
这其中,以外国品牌为主要的销售力量。在天猫平台双11活动中,前10位进口品类以及品牌中,保健食品和澳洲保健品牌Swisse分列各自榜单的首位。按购买进口保健品的年龄层来看,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消费者占到六成,在这其中90后占40%。
因此,保健品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由其分类可见一斑。一般人们将其分为“功能性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两大类,特殊人群仍然可以按需服用。举例来说,对孕妇或者常年晒不到太阳的中老年妇女来说,适当补充叶酸或者维生素D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也不得不指出,保健品会销的土壤还依然存在,不可能立即消亡!针对中老年人的保健品营销背后是无法忽视的情感指向,保健品早已经承担起了其它功能。在我们这个老年化社会日渐庞大之际,尚未有完善的机制满足社会的发展,会销早已却先行一步,以窥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为缺口,嵌入了这个市场。
这种模式为老年人带来了同龄人、带来了共同话题,弥补了他们的“空巢”状态。尽管在伦理上是为人所不齿,也偶有被骗钱后寻短见的新闻发生,但是很明显,这类现象短期内还难以消失。
保健品营销乱世结束了,保健品信誉被掏空,但既有需求又有生产动力,这个行业永远不会沉寂,一定会生生不息!
会议合作、活动报道需求可联系彭先生:1882004198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