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夏季体内湿气重?中医祛湿有妙招

2022/3/3 9:01:41

夏天,天气闷热,气候潮湿,会给体内带来大量的湿气。湿气一旦淤积在体内就会导致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口中不适、大便粘腻等症状。油腻肌肤的人,在夏天会更加容易出油。下面就来介绍五种夏天除湿的妙招吧。


那么中医祛湿的方法有哪些?

1、食疗

食疗可以起到祛除体内湿气的作用。小米、薏苡仁、扁豆、海带等食物有健脾利湿的效果。红豆莲子羹、山药薏仁汤、荷叶粥和冬瓜粥作为药膳,在夏季有很好的祛湿之用。夏天,少吃甜食和油腻食物也可以帮助减轻湿气在体内滞留。

2、喝茶

茶和药大家都知道,但你们听过药茶吗?在夏天去除湿气,有藿香荷叶茶和陈皮白术茶这两种。藿香茶叶茶主要以藿香和荷叶为主。该茶在夏天喝时会感到非常清爽,因此该茶不仅可以祛除湿气,更可以起到解暑之用。陈皮白术茶选用陈皮和白术。该茶也有健脾化湿之用。


3、保持环境通风

《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其意思是受到湿邪伤害的人,下部更容易受到伤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湿气的形成往往与湿气往上蒸腾有关,所以湿气会最先经过人体的下部。人体的下部也是湿气淤积最久的部位。因此,在夏季,房屋内一定要保证空气流通、清爽和干燥。

4、运动

适当运动和经络调养也是夏季祛湿的妙招。运动可以激发体内的阳气,同时使体表的毛孔扩张。运动后大量出汗,体内湿气就跟随汗液一起排出体外。因此在夏天我们千万不能在家久居不动,一定要出门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需要注意的是参加体育锻炼时一定要注意补水,夏季是中暑的高发季节。如果体内缺水的话,很可能会导致中暑。经络调养主要是按揉水分穴和分隆穴。水分穴有化痰祛湿和通调水道的作用。按压丰隆穴可以增强脾胃对痰湿的运化能力。

5、热水泡脚

在夏天通过热水泡脚也是祛除湿气的一大办法。在夏天,用热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在泡脚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艾叶。艾叶有驱寒行气、活血止血、散寒除湿的作用。


总而言之,以上五点就是夏季除湿的五大妙招。此外,60岁以上的老人在夏季除了除湿外,一定要多注意保养心脏,切勿大喜大悲、恼怒,应当做到调养精神,保持平和心态,不要忧郁。

(责编:黄昕晨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除湿气应该拍什么穴位?

湿是万病之源,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湿气存在。“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可见湿气并不容易除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祛除的,这是一个长久坚持的过程,还需要采取正确的祛湿方法。 传统中医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的方法,就是拍打穴位疗法,可以祛湿气,这个疗法虽有效果,但是一定要准确的认穴,同时长时间的坚持,才会有效果。有人不禁疑问,究竟应该拍打身体哪些穴位呢? 一、腰眼穴,这是位于人体腰部的凹槽处的穴位,经常拍打腰眼穴可以协助脾胃毒素的排出。 二、委中穴,位于人体大腿和小腿的连接处,经常拍打委中穴可以起到去除体内湿气的作用。 三、极泉穴,这是人体比较重要的一个穴位,经常拍打腋下可以起到加快新陈代谢的作用,每天拍三分钟即可。 四、承山穴,这是位于小腿中部的穴位,经常拍打承山穴除了可以排除湿气外,还能帮助去除体内的多余毒素。 五、解溪穴,坚持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可以祛痰祛湿,并解除下肢水肿问题。 六、阴陵泉能健脾除湿。是祛湿的要穴,能从根本上解决生痰的症状。位于膝盖下方,沿小腿内侧骨向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处。按摩:用手指按揉此穴,用拇指点按,一次按摩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七、大横穴,此穴是祛湿大穴,全身的湿气都能由它驱除,有运转脾经水湿的作用。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左右各1个。按摩:两拇指一起按压2个大横穴,每次5分钟 。或用手掌以顺时针方向摸腹20~30圈,也可通便祛湿。 平时如果能够坚持拍打、按摩这些穴位,对于祛湿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也不能单一的拍打穴位,还需要从生活方式、饮食、生活环境等因素入手祛湿。

Q:身体湿气太重怎么去湿

第一,可以应用中药汤剂进行调理,原则是健脾利湿,温阳利水。第二,饮食要注意,不能吃寒凉的食品,防止中焦脾胃受凉。第三,适当的增加体育锻炼,促使机体阳气生发。第四,可以做艾灸,如,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肾腧穴,命门穴。第五,保持心情舒畅,因为善能生阳,喜能升阳,动能生阳。关于湿气重,最好请有经验的中医师根据具体的病因调理。

Q:我家宝宝湿气重是怎么回事?

你好,空气内水分比较多,爱喝冷的水,吃凉的食物都引起引起宝宝湿气。可以给宝宝吃山药和南瓜薏米红豆粥,用莲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水分穴 祛湿 湿气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