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恢复了‘心明眼亮’,我终于可以舒舒服服地过一个年啦!”74岁的蔡阿姨日前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了白内障手术。值得一提的是,蔡阿姨是该院眼科接诊的首位心脏移植术后再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三年、五个科室、多个团队共同“护航”,为蔡阿姨迎来了“心明眼亮”的农历虎年。
赴穗求诊,植入SICD“救了她一命”
时间回到2019年7月,蔡阿姨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首次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经过王景峰教授团队的积极治疗后,蔡阿姨情况稳定下来并出院。出院后不足一月后,蔡阿姨又因为心衰症状再次入住该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副主任周淑娴教授介绍,通过对蔡阿姨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仅为27%,不到正常人的一半,心脏性猝死风险极高,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猝死。鉴于蔡阿姨有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病史且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王景峰教授团队建议蔡阿姨植入SICD(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作为国内较早开展SICD植入的医院,蔡阿姨是该院第4位接受这一手术的患者。优化药物治疗后,蔡阿姨顺利出院,度过了一段“蜜月期”,直至在2020年1月23日,蔡阿姨在家突发多次晕厥。治疗团队成员、心血管内科陈颖医师介绍,根据SICD程控显示,当时蔡阿姨发生了频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SICD放电18次,这一领先国内的技术将蔡阿姨“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蔡阿姨初诊时心脏超声诊断报告
2020年4-8月,蔡阿姨多次返回该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在她屡次涉险时,心血管内科团队为她“沉着拆弹”,但由于蔡阿姨所患的心力衰竭目前仍然是内科未能攻克的“最后战场”,为了解决蔡阿姨更进一步的健康生活需求,心脏移植术是唯一的选择。
其后,蔡阿姨转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郑俊猛教授团队处就诊,将“最后的希望”寄予在心脏移植手术之上。
蔡阿姨在院治疗
过关斩将,多学科团队打下“换心”硬仗
对于拥有丰富心脏移植经验的郑俊猛教授团队来说,蔡阿姨的情况仍然“十分凶险”。郑俊猛教授透露,由于蔡阿姨年纪较大,围手术期管理十分困难。另外,蔡阿姨本身患有糖尿病肾病(CKD5期),肾功能不全使心脏移植相对并发症较多,进一步加重对患者的打击。加之感染控制、排异药使用等,均由于蔡阿姨本身的身体条件存在许多挑战。
蔡阿姨心脏移植术后床边心脏超声诊断报告
为此,团队多次研究手术方案,力求在让蔡阿姨重获“心”生的同时,尽可能将围手术期各项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医院心血管内科、肾内科、造口师团队等也加入到这场为蔡阿姨“护心”的合作与接力之中。
2020年8月5日,郑俊猛教授团队为蔡阿姨完成了心脏移植术。术后,蔡阿姨又出现了右心功能恶化,于是团队为其行床边ECMO(体外膜肺氧合)置管术,待心脏功能逐渐稳定后撤机。除了心脏功能逐渐恢复,团队“意外之喜”还来自原本需要进行持续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甚至可能由于肾脏功能不足可能需要终生透析的蔡阿姨,因为心脏功能的恢复,肾脏功能也有了起色,不再需要透析治疗。
心明眼亮,白内障手术助她生活质量迈上新台阶
心脏移植术助蔡阿姨的生命得到了延续,一个多年的心愿看似可以“提上日程了”——一直以来,白内障让蔡阿姨的视力大幅下降,从前只能躺卧在床上的蔡阿姨在身体条件好转后,也希望能恢复一定的视力,让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
想到之前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了精良的治疗,蔡阿姨又重新踏上了赴穗就诊之行。
2022年1月18日,该院眼科蓝育青教授在心电监测下为蔡阿姨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局部麻醉以及行角膜切口时仅见少量出血,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发生。
蓝育青教授术后查房检查蔡阿姨的恢复情况
蓝育青教授指出,心脏移植术后行眼科手术的病例在省内尚属罕见,术前的诊断和术后的护理都需要格外留意。
为此,眼科在术前特意请来心血管内科专家为蔡阿姨进行会诊,共同进行围手术期评估,并制定了精密、详细的手术方案。术后,眼科病房护理组抽调精干力量,对蔡阿姨进行了全方位的护理,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蔡阿姨术后右眼视力提高至0.6。
2022年1月19日,蔡阿姨顺利出院,摘下眼包后,“重见光明”的她十分激动,“这下我可以自己看见路、走路了!”
农历新年已至,蔡阿姨表示,自己终于过了一个健康、舒服的吉祥年,蔡阿姨在随访中向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你们每个科室的技术都太好了,谢谢你们,祝你们新年快乐!”
术后恢复良好的蔡阿姨可以自己行走了
近年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积极发挥综合性医院优势,不断积极提升危急重症疑难病综合救治能力,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全院多学科协作诊疗蓬勃开展,已成为各科室工作常态,不断提高为群众健康服务的能力。蔡阿姨的例子是该院多学科“强强联手”的突出成果,也将为更多需要多学科协作诊疗的疑难杂症患者带来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