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岁末年初,各种事情堆积而来,偏头痛也常常伴随发生!
偏头痛是最常见的致残性原发性头痛,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中重度头痛。“中国偏头痛年患病率为9.3%,其中女性年患病率达 12.8%。全球发病率更高,达到14%。”国际头痛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于生元教授指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按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s)计算,50岁以下的所有疾病中,偏头痛的疾病负担排在第一位。”于生元教授呼吁要提高社会对偏头痛的认识,防患于未然,重视预防性治疗,做好偏头痛的疾病管理。
偏头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偏头痛多发于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正好涵盖了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等人生中很重要的时间段。到目前为止,偏头痛的病因乃至发病机制都不十分明确。“偏头痛并没有器质性结构损害,是个功能变化,所以做CT、核磁查不出来,这是偏头痛的一个明确特征。”于生元教授介绍,从发病症状来看,偏头痛有五个特征:一是偏头痛不等于偏侧头痛,60%到80%的病人是单侧的,还有一部分病人,大概20%到40%是双侧头痛,还有的病人会从一侧转移到另一侧;二是偏头痛的疼痛性质为波动样的疼痛,病人感觉为“跳着疼”;三是偏头痛为中重度疼痛,从疼痛程度上打分,最高为10分,偏头痛能达到4-10分;四是病人活动后会加重疼痛;五是偏头痛有一些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怕光、怕噪音等。
于生元教授指出,偏头痛的诱因多为劳累、睡眠不足、情绪、气味、食物等。“有一些病例的偏头痛是由食物引起的,比如红酒、巧克力,还有的因为吃冰激凌而诱发偏头痛,叫冰激凌头痛。”于生元教授表示,每个偏头痛患者的诱因都不一样,诊断时需要详细地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
做好偏头痛的疾病管理,预防性治疗尤为重要
于生元教授介绍,偏头痛的治疗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急性发作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手段。急性期为了快速,持续镇痛,减少头痛再发生,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状态,通常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非特异性药物和特异性药物。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按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
二是预防性治疗,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减少发作对患者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提高偏头痛急性止痛药物的效果。“预防性治疗在临床上越来越重要,患者发病次数多,长期吃药,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会产生药物依赖。”于生元教授提醒,“止痛片是双刃剑,有镇痛效果,但是如果重复使用,会增加大脑对于疼痛的敏感性,从而转变成持续性的头痛。如果出现药物过量性偏头痛(MOH),越吃药越痛。”
CGRP靶向药物破解药物过量性偏头痛难题
在偏头痛患者人群中,药物过量性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伴有严重致残,引起患者极大的痛苦。在国内进行针对头痛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在人群中药物过量性头痛的比例达到0.6%,其中的一个重要诱发原因是已确诊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或紧张型头痛)的患者为治疗急性头痛而过度使用药物,结果增加了头痛的频率和强度。
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药物过量性头痛的治疗,第一步是戒药,可采用逐步减少药量或直接戒断的方式。“但是戒药的过程病人会比较痛苦,停药以后头痛会有反弹。”于生元教授介绍,“通过对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一个重要的神经递质CGPR,对于偏头痛的发病起到关键作用。现在已经开发出CGPR的受体拮抗剂,以及针对它的单克隆抗体。这是一种预防性治疗药物,在药物过量性偏头痛的治疗中,通过预防性治疗药物能够控制头痛,病人依从性更高,戒药的成功率也更高。”
目前由于教授牵头的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目前正在中国近30家研究中心开展并招募偏头痛合并药物过量性头痛的患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此次临床研究中心之一,相关信息可以参考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公示平台,试验登记号为CTR20210147。于生元教授表示,“我们很期待这个临床研究结果,也希望这款预防性治疗药物能够尽快在中国上市,让中国的偏头痛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获益,改善生活质量。”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